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的出臺將完善我國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健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分類補償與綜合補償統籌兼顧、縱向補償與橫向補償協調推進、強化激勵與硬化約束協同發力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
當前,連云港正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必須要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兼顧生態、環保等因素。我市如何將國家政策內化為發展動力,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市委黨校經濟教研室主任盧山認為,關鍵是要落實主體功能區的定位,確保承擔增長的主要園區加速發展,限制區域有節制發展,從而促成城鎮化、農業化、生態安全三大戰略格局基本形成。
補償機制將倒逼經濟轉型升級
根據我市“十四五”規劃要求,我市經濟增長主要集中區域為“一區一帶兩軸”,即充分發揮中心城區要素集聚的規模優勢,不斷強化以中心城區、贛榆片區和徐圩片區為核心的連云港都市區中心功能和發展密度,提升發展位勢和綜合帶動能力;繼續深入挖掘沿海發展帶港口、岸線等優勢,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和組團開發,打造重化工業基地和區域航運物流中心;穩步推動東隴海發展軸和寧連發展軸串聯發展,向西融入淮海經濟區,向南融入長三角。
隨著國家推行新的生態補償制度,這些區域需要在全市的經濟發展中承擔更重的責任。專家表示,根據國家生態補償機制要求,未來限制發展、禁止區域將堅守環保底線,更多的發展任務將交給重點發展的園區、集中區等區域。這就對我市目前開發園區的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過去,一些低質招商、畝產不夠的項目需要堅決拒之門外,招引一些體量大、創新元素多、經濟效益好的項目。
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機制建立將要求相關的園區實施更加嚴格的環保制度。以海州區薔薇河流域生態補償試行辦法為例,海州區政府每月根據薔薇河流域相關斷面監測數據和對應所在排污口監測數據,分別對相關鎮街、工業園、崗埠農場給予資金獎補。日常監測主要對每個排口外側即排口與河流交匯處(在汛期等特殊情況下,根據情況確定取樣位置)進行水質監測。當月監測數據達到排放河流考核要求水質的,獎勵額為保證金的50%;劣于排放河流斷面水質標準一個等級扣減額為保證金的10%,低兩個等級扣減額為保證金的30%;出現劣V類,一次性扣完。這就意味著相關園區如果出現影響水質的問題,將影響相關專項資金的使用。
在這樣的背景下,相關園區必須要上馬相關的環保設施,監控企業的廢水排放行為,堅決堵住環保漏洞。從發展層面來看,相關園區必須放棄小、亂、散的產業,集中力量攻關規模大、創新能力強的企業,用創新集成增長效應取代簡單的規模擴張效應。
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快推進多元化補償
今年,江蘇省自然資源廳開展連云港臨洪河口省級濕地公園自然資源所有權首次登記。這次登記主要內容為單元內的水流、森林等自然資源的國家所有權和自然生態空間,涉及連云區、海州區和贛榆區。
為什么要進行登記呢?專家介紹,加快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是為了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完善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對履行自然資源資產保護義務的權利主體給予合理補償。未來,我國將在合理科學控制總量的前提下,建立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逐步開展市場化環境權交易。為此,連云港要鼓勵地區間依據區域取用水總量和收益,通過水權交易解決新增用水需求。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在生態環境質量達標的前提下,落實生態保護地區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積極探索連云港融入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方案,為未來交易做好準備。
與此同時,我市相關部門要積極地同金融機構對接,研究發展基于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等各類資源環境權益的融資工具,探索參與碳排放權期貨交易。相關部門要把生態保護補償融資機制與模式創新作為綠色金融創新模式,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提供符合綠色項目融資特點的綠色信貸服務。鼓勵符合條件的非金融企業和機構發行綠色債券。鼓勵保險機構開發創新綠色保險產品參與生態保護補償。
專家提醒,生態功能區要注意,進行生態補償并不意味著這些區域不發展了,而是要通過開展生態環保教育培訓,引導這些區域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擴大綠色產品生產。加快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項目試點。以贛榆黑林為例,這里是小塔山水庫重要的生態涵養區,近年來,通過發展綠色農業,不僅鄉鎮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而且也守住了環保底線。接下來,我市相關部門要抓緊研究生態涵養區發展方案,保障這些區域有序發展。
綠色低碳發展將成為港城共識
在加快完善城市配套生態補償機制的同時,我市還需要逐步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評價標準、綠色產品認證及標識體系,健全地理標志保護制度,特別是要關注建立和完善綠色電力生產、消費證書制度。
目前,我市各大園區、各大企業正在積極推進低碳綠色生產方式變革。2020年,正大天晴投資600萬元、年均發電量約140萬千瓦時的光伏發電站并網發電。作為我市醫藥企業中第一家成規模應用的光伏發電項目,該項目標志著正大天晴的清潔能源建設邁上了一個嶄新的臺階。據悉,正大天晴的光伏發電站安裝在海州廠區車間、高架庫屋頂,年平均發電量超過140萬千瓦時。在正大天晴看來,廠區安裝光伏發電站,不只是一筆經濟賬,還出于對環保等因素的綜合考慮。“我們利用廠房屋頂的閑置面積建設這個光伏發電站,同燃煤火電站相比,每年能為國家節約近500噸煤。”負責項目建設的機電工程師算了一筆賬,“同燃煤火電站相比,我們的光伏發電站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硫約42噸,減排二氧化氮約4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226噸。”
今天,越來越多的港城企業開始將綠色低碳生產模式融入企業發展中。
盛虹正在建設的1600萬噸煉化一體化項目總投資677億元,其中環保投資43億元,占項目總投資額近6%,均處于行業領先水平。為了將綠色低碳做到極致,盛虹還在行業領先的裝置上持續進行優化,實現了源頭削減、過程管控、循環利用,達到了節能、減污、增效的目標。旗下斯爾邦石化的廢酸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改造項目,采用14項國際先進技術,實現“三廢”再生產循環利用,各項措施實施后節約標煤2.2萬噸/年。
專家建議,我市應該根據國家相關規定,進一步完善我市低碳環保、生態補償相關機制,確保國家相關的環保政策落地落實。(□ 周瑩 連發 王從帥)
總值班: 陳剛 曹銀生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