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車不敢開空調、“充電1小時,排隊4小時”……放假期間,新能源汽車充電難的問題頻發。據媒體報道,一位從深圳回湖南的新能源汽車車主,在服務區給車充電時,充電1小時,排隊4小時。“一樁難求”“好樁難找”等難題的背后,有車主的“充電焦慮”,還有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大布局,因此,如何打破困境值得深思。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汽車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也是國家的頂層戰略性部署。近年來,在政策推動下,新能源產業磅礴發展。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678萬輛,是2020年的近1.7倍。然而,發展態勢迅猛的背后,隱憂逐漸浮現。除了充電樁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充電樁的建設還有不少問題:布局規劃不合理、充電樁周圍雜草叢生也無人問津、壞了的充電樁沒有專人及時修理……車主充電需求大與充電設施供給不完備的矛盾勢必會影響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大局。這些問題足以打消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也足以成為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絆腳石。
因此,在大力突破新能源科技創新瓶頸的同時,也要緩和充電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充分解決新能源汽車的“糧草問題”。首先,假期高速上難充電的嚴峻問題必須要通過多添設備來緩解,但是增建的數量和地點也要經過科學的計算與規劃,在不浪費資源的基礎上有效緩解“充電焦慮”感。其次,作為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體,國家和政府部門應加大充電科技投入、升級更新充電裝置,優化充電時長、提高充電效率。還要結合大數據技術,分析用戶需求,合理規劃充電樁的建設,實現智慧充電。最后,對充電樁的管理務必要增強,充電樁的保養、周圍環境打掃等工作可以做具體分配、聯網管理,社區、小區等也要充分發揮主動性,切實保障居民的充電需求。(□ 李慧 潘斯倫)
?
總值班: 陳剛 曹銀生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