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本報消息,我市首個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街區日前落戶海州孔巷文化商業街區。為擴大傳統醫藥類非遺的社會影響力,我市在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入駐、營銷推廣等方面給予扶持與協助,并定期開展傳統醫藥類非遺義診活動,讓中醫藥服務更好地惠及港城市民。
傳承與傳播是非遺保護的兩個翅膀,缺一不可。傳統醫藥非遺同樣需要多渠道、多方面、多層面的傳播。此次首個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街區落成,是推動傳統醫藥非遺積極“走出去”的舉措,是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方式的一種創新,值得點贊。
老樹欲發新枝,缺乏創新性發展則難以為之。當前,我市傳統醫藥非遺在保護制度構建、保護名錄編制、人才隊伍培養、走出去等方面取得較大成績,但仍有提升的空間。例如,目前傳統醫藥非遺項目和傳承人數量相對較少,如何進一步完善保護制度體系,加大對弱勢項目的支持力度是保護工作的關鍵。相關部門應進一步掌握保護傳承現狀,開展后續跟蹤工作;建立相關古籍與傳統知識保護數據庫,推進活態傳承;加強傳承人培養,提高代表性傳承人的社會地位,支持符合條件的代表性傳承人依法取得醫師資格等。
傳統醫藥非遺在衛生、經濟、科技、文化和生態等方面有很大的潛在價值,對相關價值予以挖掘和激發,能夠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可以探索將這些非遺項目融入現代生活的路徑,使其轉化為民眾能夠用得上、用得好,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健康產品。尋求傳統醫藥非遺與市場經濟的新結合點,用現代產業理念和市場經濟法則進行轉化開發,形成一批高質量品牌。
當然,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不妨嘗試更大程度地跨界融合。從外地的一些成功經驗來看,“+旅游”“+互聯網”“+養老”“+康養”等備受矚目,傳統醫藥非遺特色小鎮、特色園區、文創街區、旅游度假區等綜合體前景廣闊。希望我市通過相關類型的嘗試,可以實現傳統醫藥的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培育新業態,重塑新格局。(□ 秋實)
總值班: 陳剛 曹銀生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