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廢棄多年的魚塘,搖身一變成為沿湖露營基地,不到4個月攬金超90萬。這樣的改變,發生在貴州省清鎮市站街鎮小河村。鄉村基層如何有效盤活集聚的資源資產?貴州小河村走出的強村富民發展新路,能夠給予我們不少有益啟示。
坐落于紅楓湖畔,307省道穿村而過,境內水田魚塘縱橫連片、河灘濕地風光優美……小河村的廢棄魚塘變身成為露營基地,實現了人氣與經濟“雙豐收”,首要之處在于當地干部改變了傳統觀念,煥新了經營理念。隨著“一切皆可文旅”的時代觀念普及,原本平常的鄉村場景在許多年輕人、尤其是00后眼中,變成了獨特風景。鄉村的土路、魚塘、田野,無法與景區或城市比拼設施設備的現代或高檔,但卻能精準滿足不少游客求新求異的個性化需求,特別是“對味”都市居民的“返璞歸鄉”愿望。“不是遠方的景區去不起,而是小鎮小村的煙火氣更有性價比”,只要善于將傳統視角進行改變,許多在鄉村不起眼的閑置資源,就有可能成為發展鄉村文旅的“富礦”資產。
今年以來,文旅下沉市場的“反向旅游”趨勢明顯。《2024年中國鄉村旅游發展報告》表明,鄉村旅游發展勢頭強勁,今年一季度農村地區接待游客近8億人次,創同期歷史新高。越來越多的游客,將小鎮鄉村確定為短期出游目的地,體驗小鎮特色美食、感受鄉村民俗風情,成為鄉村文旅“重頭戲”。在貴州的小河村,燒烤露營、捉魚玩水、棋牌休閑……三三兩兩的游客或攜家帶口,或與好友結伴,盡情享受著閑暇假日時光,歡聲笑語此起彼伏。在咱們江蘇,不僅有眾多小村星羅密布于江南水鄉,還有特色各異的豐富物產、非遺文化,將鄉村“沉睡”資源激活成為文旅資產,前景光明、大有可為。
通過“村黨支部+企業+農戶”模式,采用分紅入股方式深度盤活濕地公園、沿湖地塊等資源;從建設特色村寨、打造特色活動等方面發力,豐富旅游產品供給,滿足游客“吃、住、行、游、購、娛”需求,構建全域旅游格局;創新探索農戶自營、出租、入股、出租+入股、合作開發等模式,對閑置農房或廠房盤活打造民宿產業集群……如何將鄉村“沉睡”資源變成文旅資產,貴州小河村打了一個樣。由于自然環境、經濟水平、城鄉居民消費習慣等方面因素,小河村的“樣稿”可以作為參照,但卻不能“依葫蘆畫瓢”照搬照抄。鄉村文旅市場同樣競爭激烈,盤活“沉睡”資源破圈突圍沒有“標準答案”。開展傳統文化活動、創新鄉村體育賽事、推出優惠“土貨”消費……可供借鑒的“千招萬招”當中,唯有因村制宜適當、適用的才是“絕招”。
將“沉睡”資源盤活成富民資產,為升級換代發展鄉村文旅走好“第一步”。敏銳感知市場需求變化,提升鄉村文旅產品性價比;注重開發更新鄉村文旅產品,滿足游客“打卡”、促進沉浸式體驗“刷卡”……順應文旅市場潮流,加快補齊鄉村文旅服務短板,在盤活“沉睡”資源的基礎上,促進鄉村文化與國潮、時尚融合創新熱點,讓鄉村綠水青山真正成為興村富民的“金山銀山”。(連云)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