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自然資源部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宣布,2021年以來,全國耕地總量增加1758萬畝,實現連續3年凈增加。護住了耕地、提升了耕地質量,不斷充盈“大國糧倉”,我們的飯碗就端得穩、端得牢、端得好。
糧食長在地里,飯碗端在手里,耕地是糧食生產的重要基礎。端牢中國碗、裝滿中國糧的首要前提,就是把關系十四億多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我國糧食安全總體形勢向好,中長期供應有保證。這得益于我國完善的糧食保障措施,以及一系列嚴格耕地保護的政策措施。2021年以來,全國耕地總量增加1758萬畝,實現連續3年凈增加,遏制了我國耕地持續多年減少的態勢。特別是2023年,南方省份凈增加739萬畝,扭轉了耕地“南減北增”局面,對遏制“北糧南運”加劇局面至關重要。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是不可逾越的底線,更是端牢中國飯碗的安全線。盡管我國耕地面積排名世界第三位,但卻只有全世界現有耕地面積的7%左右。而且我國有14億多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總數五分之一,耕地面積再大的總量平均下來也是小。耕地保護的防線一旦被打開或突破,就難免會一瀉千里、后患無窮。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把加強耕地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耕地總量實現連續3年凈增加,生動注腳我們守住更守好了耕地這個命根子。
金秋時節,碩果累累迎豐年。秋染田野遍地金黃,勾勒出希望的田野上豐收好光景。豐收年年如期而至,得益于高標準農田建設。截至2023年底,全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超10億畝,建成各類田間灌排渠道1000多萬公里、小型農田水利設施2700多萬處,農田抗災減災能力明顯提升。各地還積極盤活存量,以科技賦能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作為江蘇“大糧倉”,鹽城擁有1160萬畝農田,其中近500萬畝由鹽堿地開發而來。在這里,一批批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繼,用神來之筆書寫著“滄海變桑田”的傳奇。
耕地寸土寸金,“人不負耕地,耕地定不負人”的篇章需要持續書寫。近日,中辦、國辦發布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耕地保護提升耕地質量完善占補平衡的意見》。《意見》提出了落實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明確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全國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65億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15.46億畝,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等一系列重要目標。久久為功確保穩住耕地、數量不減、質量提升,方能腳踏豐沃土地,充盈“大國糧倉”。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把耕地這個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牢牢抓在手里,走好基礎設施完善、科技支撐有力、集約節約綠色的增糧之路,盈車嘉穗、穰穰滿家好“豐”景必將季季、年年如約而至。(謝云)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