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廣場舞,總會讓人不由想到噪聲擾民。而在蘇州一個廣場上,兩個廣場舞團隊正在翩翩起舞,兩首樂曲同時播放還互不影響,更不會影響到周圍居民的生活。原來這個廣場安裝了定向音響,音樂播放時會被限制在特定區域,超過一定范圍,音量就會迅速衰減,極大減少了噪聲發散。(7月24日央視新聞客戶端)
廣場舞早已是廣泛普及的群眾性健身運動,而廣場舞音響擾民也一直是困擾各方的一個難題,由此引發的矛盾沖突也時有所聞。“定向音響”打破了傳統全向音響聲音360度擴散的模式,可將聲音集中“定向投送”,居民們在舞區能暢快起舞,而周邊區域卻幾乎聽不到音樂聲,這一科技“神器”有望實現“舞區有聲、周邊靜音”的效果,有效化解長期困擾居民的噪聲難題,不少人感嘆:“以后跳廣場舞再也不用擔心擾民了!”
科技改變生活。科技創新不僅讓聲音可以被控制、被看到,而且為城市居民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體驗,更讓破解健身廣場舞與市民休息權的矛盾成為可能。一段時期以來,湖北武漢、廣東深圳、陜西雞西等多地試點引進“定向音響”的新聞時常見諸網絡、報端,社會各方普遍寄予了好評和期待。從解決去哪兒跳舞到助力跳出更加和諧的廣場舞,這既是科技創新帶來的福音,也反映出依靠新技術成果賦能社會治理的轉型思維和積極作為,是與時俱進優化公共服務、提升社會文明水平的生動實踐。
“定向音響”推廣應用,能否徹底終結廣場舞擾民現象,還城市的夜空一片寧靜?從理論或者理想層面來說答案是肯定的。據報道,這種“黑科技”能將聲音能量集中在一個較小的區域內,形成高度定向的聲束,處于聲束路徑者才能聽到清晰的聲音,減少了聲音的散射和反射。有媒體發布實測數據顯示,定向區域內音效穩定在約80分貝,符合活動需求。一旦跨出設備覆蓋的15~30米范圍,音量驟降至60分貝以下,達到“場內清晰、場外安靜”效果。不少地方試點之后,有關廣場舞的投訴大幅減少甚至降至零。
不過,多年來的噪音擾民治理實踐告訴我們,出于心理訴求、行為習慣甚至營利目的等多方面原因,某些廣場舞團隊熱衷于追求“被圍觀”“曝光度”,甚至于“擺擂臺”“拼音量”,“定向音響”從試點應用到全面推廣能否一路順暢,會不會出現“耐不住寂寞”的情況?這既需要新設備價格“接地氣”讓大家能承受,也離不開加強宣傳引導,促進科技助力與規則約束相向而行、雙向奔赴。
科技在于應用,良技還須善用。“定向音響”提供了可用、可行的路徑和方法,能否切實真正實現降噪音、防擾民,既需要基層社區的協調推廣、跟進服務,也考驗廣大廣場舞愛好者、參與者自覺自律的素養和修養。將心比心、換位思考,遵守規則、敬畏秩序,主動遏制“高分貝”的任性和“360度擴散”的沖動,借力“黑科技”還廣大市民“鄰靜廣場”,廣場舞才能跳出更加文明、和諧、幸福的新節拍。(高譚)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