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素琴
老舊小區是城市風險“洼地”,也是城市“有機更新”的重點單元,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這些小區一方面面臨自然災害、公共安全事件及人口老齡化疊加風險,直接影響城市整體抗風險能力與治理現代化進程;另一方面則逐漸暴露出基礎設施差、物業管理缺位、居住群體復雜、老年人風險防范意識淡薄等諸多問題,制約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老舊小區安全韌性不足,表面是設施陳舊,深層是治理碎片化、資源分散、主體缺位。因此,老舊小區安全韌性提升既需要從硬件,主要是基礎設施加固著眼,還需要從組織、技術與環境等方面韌性共同提升著手,打造治理共同體。
進行老舊小區安全韌性評估。通過建筑韌性,公共設施,消防通道等基礎設施安全,網格化管理,應急體系、居民參與等組織韌性標準,智慧監測、數據治理等技術韌性指標對老舊小區自身安全韌性進行評估。通過安全韌性評估進行風險識別,洞察老舊小區潛在危機,找出老舊小區安全風險點:樓主體是否符合本地區抗震要求,水、電、氣網設施是否老化,是否存在多線交織風險隱患,有沒有違章搭建占綠地情況,消防通道是否被占等等。整合住建、應急、消防、氣象等多類數據,構建“小區風險一張圖”,將排查出的風險全部標注在這一張圖上;同時出臺隱患整改清單,明確責任主體與整改時限。
對老舊小區進行安全監測。排查出風險之后,則是對這些風險進行安全監測,通過技術賦能提升小區安全韌性。對公共基礎設施安裝智能監測設備,實時監測水壓、燃氣、沉降等,即時感知風險并采取措施,減少相關事故發生率。杭州上城區進行智慧物聯系統部署,安裝煙感、燃氣泄漏報警器,聯動自動切斷閥與物業平臺,致使火災事故率下降72%。深圳福田區通過部署地磁傳感器監測消防通道占用,結合AI攝像頭識別違規行為,致使違規率下降85%。通過社會治理服務中心,打通多個部門各類數據;開發“一鍵報災”“智能門鎖風險識別”等場景應用,實現預警信息分秒到戶到社區到街道。出臺《社區數據共享管理辦法》,明確數據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建立“數字鴻溝”補償機制,對65歲以上老年群體提供免費智能手機培訓。
對老舊小區基礎設施進行安全改造。城市老舊小區逐步納入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因地制宜確定改造內容清單、標準以及支持政策,既需要開展老舊小區房屋安全性鑒定,對建筑結構進行改造,還需要對老舊小區范圍內的公共設施進行系統升級,系統改造路網結構同時擴容民生設施,以提升居住品質和安全性。可按照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不同的居民需求對老舊小區基礎設施進行安全改造。對市政配套基礎設施改造提升以及小區內建筑物屋面、外墻、樓梯等公共部位維修,整治小區及周邊綠化、照明等環境,打造整潔、美觀、宜居的居住環境,滿足居民安全需要和基本生活需求。對環境及配套設施改造建設、小區內建筑節能改造、有條件的樓棟加裝電梯,滿足居民生活便利需要和改善型生活需求。對公共服務配套設施進行智慧化改造,除了在公共設施上更換老舊管網,同時推進“管線入地+管廊共享”,同步預留冗余空間,還要建設完善滿足老舊居民生活品質的就學就醫設施,以及滿足家庭服務的各項便利專項服務設施。對于老舊小區改造劃分清晰的實施流程確保任務精準推進,著力從單點改造到小區系統升級。
優化老舊小區組織管理體系。以“五治提升”工程為契機,完善“社區黨組織—網格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三級架構,提升網格實效,配齊專職網格員,進一步強化“三提三知”,建立網格快速響應機制,實現預警、聯動、處置閉環。建立“社區議事日+清單制+積分制”。推進老舊小區的物業建設,推行“物業+社區”聯席會議制度,推動業委會建設與提升效能,定期召開物業、社區、業委會三方會議,解決突出問題。動員小區內黨員組建先鋒隊,帶動居民參與小區治理,整合小區資源,培育老舊小區自治組織,借鑒社區“一委三會”積極作用,商定小區議事日,小區事小區議,收集訴求、協調矛盾、解決問題,逐步形成小區治理共同體。
推進老舊小區應急能力建設。在老舊小區建設一批貼近居民需求的“應急宣傳欄”“應急小廣播”“應急急救箱”等基礎設施。制定老舊小區專門應急預案,明確事發救援應對的主體和責任,定期開展各種預案演練,重點訓練獨居老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救援。由居民代表、物業、社區民警共同組成老舊小區“安全自治委員會”,打造小區“安全共同體”,統籌推進老舊小區安全自治工作,發動全體居民參與小區安全治理,推行“安全積分制”。針對老舊小區雙老雙弱的現狀,開展專門的應急應用培訓,比如聯合疾控中心對包含老舊小區在內的所有社區老年群體開展心肺復蘇,止血包扎,急救包使用、智慧呼救等自救互救知識與技能培訓。
老舊小區安全韌性提升不是簡單的修修補補,而是一場以風險治理為牽引的社會治理革命。我們可以通過物理韌性夯實治理根基、社會韌性激活治理主體、數字韌性提升治理效能,最終實現從“安全共同體”到“治理共同體”的躍升。
作者單位:中共連云港市委黨校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梁紅燕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