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李佃好 陳煒)初春,一列客車從雨后的東隴海線阿湖鎮火車站快速駛過。“客車K1354次通過!”在車站行車室內,48歲的值班員駱顯奇一絲不茍地眼看、手指、口呼,認真嚴謹地接發每一趟列車。
阿湖鎮站地處蘇北魯南,是隴海線上一個四等貨運中間站,日均接發列車53對,年發送貨物39萬噸。小站不停客車,偏離集市,交通不便。1986年以來,駱顯奇在這里已經工作30載,他把車站當成家,與寂寞為伴,以安全為榮,堅守小站寫春秋。
“站雖小,安全壓力一點也不小,每一趟客車安全關系幾千人的生命,每一列貨車資產上千萬。接發列車必須保證安全,沒有任何借口。”他牢記肩負的重大責任,始終如履薄冰地上好每一個班。
只要一走上值班員崗位,駱顯奇的眼就盯在了控制臺上。顯示屏上每一個信號燈、每一條進路表示燈的顏色變化,都牽著他的心。“看屏不看人”,即使是有人來到行車室和他打招呼、接電話,他也只是口中應一聲,炯炯有神的兩只眼始終盯著控制臺。工作多年來,駱顯奇安全接發列車16萬趟,防止事故9次。“我從沒有發生過任何事故。”駱顯奇自豪地說。
“鐵路新技術新設備不斷投入使用,技術規章變更快,需要及時‘充電’。”駱顯奇先后從事過扳道長、助理值班員、車站值班員等職。不管在什么崗位上,干一行愛一行的他把學好業務當成是“護身符”,苦練“硬功”。
業務上遇到難題,他總要先自己多想想,翻開規章找依據,虛心請教問他人,決不讓相同的問題第二次難倒自己。一套規章、一本筆記、一支水筆,“三件法寶”不離身,空閑時愛琢磨的他有什么新理解就隨手記錄。多年來,工作筆記多達21本,同事們叫他“活規章”。
車站每天4至5批調車作業雷打不動。調車作業大多需要從車站一邊穿越正線到另一邊,這稱之為“穿正調車作業”。如果組織不當,容易影響正線列車安全。如何有效預防危險?
駱顯奇結合多年經驗,梳理出“道岔故障、堵門車、電臺虧電、信號開放不了”等8種危險因素。在他宿舍西面墻壁上,貼著“預防穿正調車耽誤列車接發因果圖”,他用流程圖對“搶鉤”與“被動搶鉤”等作業進行分析,制定出防范應對措施,并在多個車站推廣應用。
駱顯奇家住新沂市郊,每次上班需要二次轉接,從新沂坐班車到阿湖鎮,再從阿湖鎮坐農用三輪車到車站,單程近50公里。如果遇不到農用三輪車,從阿湖鎮到車站這段路就需要步行10公里。駱顯奇笑稱每一次上班就是一次“鄉村游”。多年來,他總是正點上下班,從未遲到早退過一次。
“老駱的愛人是下崗工人,平時身體不好,父母年齡大,家里其實很需要他照看,但他沒有因為私事而影響車站工作。”阿湖鎮站站長鄒全營談起駱顯奇,豎起大拇指點贊。2013年8月,駱顯奇的父親去世,辦完父親喪事后的第二天他就回來上班,放棄了10天喪假休假時間。
控制臺上的信號燈由紅變綠,又由綠變紅,見證著小站生活的平凡和單調。駱顯奇把小小的車站當成大舞臺,平淡地描繪著自己的平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