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王文 張開虎 邵沛源 李子龍)一根面條,在生產環節是質監部門管,流通環節是工商部門管,餐飲環節又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管。以往,因為分段監管,類似食品問題的執法查處在不同部門之間往往會出現推諉扯皮的現象。
不過,這種情況將有所好轉,從今年4月份開始,多個縣區啟動工商、質監、食藥監三局合并,新的市場監督管理局掛牌成立。市場監管局承擔了市場主體準入、食品藥品監管、消費者權益保障、質量管理、行政執法等各項原來3個局的職能。今后,市場監管將會更加全面有效,企業和市民辦事也將更加便利。
機構改革推動三局合一
“工商、質監、食藥監三部門合一,是國家機構改革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市場監管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東海縣市場監管局辦公室副主任李春軍介紹,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監管的任務也越來越重。以前基層市場監管主要是按條線劃分職責,以食品執法為例,質監部門管生產環節、工商部門管流通環節、食藥監部門管餐飲環節。因為執法邊界存在模糊地帶,三局工作難免存在一些交叉,有時會出現幾個部門推諉扯皮的情況。
這種多部門分段監管的模式一直飽受詬病,無論是市場本身還是廣大民眾,都渴望構建起一個覆蓋生產、流通、消費市場全過程的監管體系,以避免“九龍治水”現象,可以更有效地解決市場監管領域特別是食品安全監管等領域存在的監管真空、監管盲點等問題。
于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出現了。早在2009年,作為深圳大部制改革的組成部分之一,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成立,其監管職責涵蓋了原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知識產權、物價、餐飲監管、酒類產品監管等部門職責。
2013年,我國出臺《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決定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對食品藥品實行統一監督管理,此后也對加快推進地方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改革設定了時間表。
據市質監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今年4月份開始,根據省政府的要求,東海、贛榆、灌云、灌南、海州等地相繼啟動三局合一的改革,成立市場監督管理局。它整合了原工商局、質監局、食藥監局的職責以及衛生局承擔的食品安全監管職責,統一負責所在行政區域內市場監管職責,同時承擔食品安全委員會的具體工作。
1+1+1>3
“這一整合不是簡單的1+1+1=3,而是完全打破原來的部門格局,重新進行職能、機構的設置與分配,重塑一個新的市場監督管理局。”李春軍解釋,經過機關編制精簡,許多工作人員被充實至鄉鎮街道的一線行政執法崗位上,并進行權力下放。這樣一來,改變了原來只有工商部門在基層有“腿”的局面,食品藥品、特種安全設備等領域的基層一線執法力量得到了充實。
其中,受益最大的莫過于食品監管領域的執法得到了明顯加強,這也是此次三局合一的一個核心任務。“比如,我們接到群眾舉報,說有一批飲料生產日期被篡改了。要是放在以前,這到底算是生產廠家環節出的問題,還是流通環節出的問題說不清楚,調查就需要兩個部門分別去查,很麻煩,類似的問題也容易出現扯皮,以后關系就理順了。”海州區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張雷介紹,合并以后,食品監管將是機構的核心工作。
而對一些經營者來說,今后也不用再為辦理證照“跑斷腿”,像以前跑3個部門分別辦理的餐飲服務許可證、食品流通許可證、食品生產許可證,現在只需要跑一趟食品監管科就搞定了。此外,正在推廣中的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的“三證合一”工作,因為三局合并而更容易推行了。以前需要十天半個月甚至一個月才能辦好的相關業務,現在只要三五日就可辦妥。
“蜜月期”還需磨合
“機構合并在一起后,所有的市場監管都歸市場監督管理局一個局管,將會更加高效。”李春軍說,關于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就目前的運行情況來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雖然市場監管局已經具備了各方形成合力的條件,但是不同崗位人員的業務熟悉度、人員內部調整等方面還需要時間磨合。
“三局合并后,從領導到基層,原來不同部門的人員都將進行業務交叉,相互熟悉相關業務。”贛榆區市場監管局一負責人介紹,目前各地都在進行內部業務培訓,像特種安全設備檢查等專業性很強的領域都需要資格證,并不是在很短時間內就可以熟練上手的。
“除了業務需要交接之外,市場監管局的執法職能邊界還需要進一步厘清。”李春軍舉例說,像豬肉與花生,到底是算農產品還是食品,牽涉到農業執法部門與市場監管部門的工作交叉,建議上級分管部門能在未來工作中對類似問題的定位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