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阡陌沃野間,蜜薯藤蔓舒展如碧波,瀝青路蜿蜒串起致富田園,太陽能路燈在暮色中次第亮起……在這一幅幅充滿生機的鄉村圖景背后,是市委駐東海縣工作隊以“科技賦能+集體聯動”工作模式破題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作為工作隊骨干,市農商控股集團選派到東海縣鄉村振興白塔埠鎮山北頭村擔任第一書記的張賀濤,用2年幫扶持續激活鄉村發展內生動力,不斷增強村集體經濟實力。“工作隊辦實事,張書記帶頭干,俺們老百姓今后的日子有奔頭了。”山北頭村村民紛紛說。
科技賦能
激活產業發展“新引擎”
為精準激活鄉村資源,自2024年7月始,張賀濤親自帶隊多次往返南京,對接省農科院專家;赴山東、河南等地蜜薯基地實地考察,選定蜜薯產業作為山北頭村集體增收的突破口。通過與河南薯道科技公司達成技術合作,引入優質脫毒種苗和智能化滴灌技術,在山北頭村率先打造50畝示范基地。
基地采用高壟平插橫栽技術和水肥一體化系統后,蜜薯畝產突破6000斤,較傳統種植增產30%,畝均純利潤達1000元以上,帶動50余戶實現年均增收2萬元。“過去種稻麥1畝賺500元,現在采用科學新技術、新工藝種植的蜜薯比以往產量翻了一番,收入更是翻番。”種植戶陳利算起增收賬笑意盈盈。
為拓展銷路,張賀濤還積極通過全國甘薯產業博覽會平臺尋找訂單,村里種植的蜜薯還未收獲已被預訂一空。另外,連續3年的訂單也被排上了日程。
民生為先
多辦實事刷新“新形象”
張賀濤始終將人居環境優化牢牢抓在手上,他聚焦鄉村道路不暢、農田灌溉設施不全等百姓關注的焦點,積極向上爭取補助資金30余萬元,完成3.8公里“白改黑”道路改造,整理復耕低洼易積水農田50余畝。針對鄉村河道、溝渠淤塞等問題,他主動協調爭取市級水利項目,清淤溝渠4公里,新建節制閘6座,實現了水資源的再循環再利用,大幅提升了全村防洪抗旱能力。
此外,張賀濤還主動協調相關部門,為山北頭村新建和拓寬水泥路600多米,解決村民“家門口最后一米”的出行難題。同時,他積極爭取上級資金15萬元,為前營、前塘等村購置300多盞太陽能路燈,點亮了鄉村夜晚,方便了百姓出行。
“現在好了,村里的水泥路家家通,夜晚處處有路燈,俺們半夜出門再也不用擔心看不清路了。”山北頭村村民徐子加高興地說。
紓困解難
關愛幫扶彰顯“大情懷”
鄉村振興不僅要富口袋,更要暖民心。自駐村以來,張賀濤始終將公益事業牢記于心、將群眾利益扛在肩上,一直沒有忘記。
在每年的春節、中秋等節日期間,張賀濤多次聯合市中小企業協會,走訪慰問18名特困人員,為他們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資,幫助解決生產生活上的難事難題40余件,讓困難戶們真切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依托市社會工作部“牽手第一書記”活動平臺,張賀濤第一時間聯系到河南商會等組織,開展“商會有愛伸援手 困難幫扶暖心頭”“攜愛前行 情系老黨員”“百會興業 助力鄉村振興”等走訪慰問活動,累計幫扶50余人。“張書記像親人一樣關心俺們的生活,為俺們解決了許多日常生活和雨天出行等實際困難,這種‘不漏一戶、不落一人’的親人般的關懷,讓俺們深深感動著!”該鎮山北頭村貧困戶劉鳳友飽含熱淚地說。
藍圖繪就,實干圓夢。“產業旺、村民富、鄉村興要付諸實實在在的行動,需要我們撲下身子、擼起袖子加油干,這樣才能不辜負鄉民們的殷殷期望,不辜負市鄉村振興工作隊對我們的諄諄囑托。”張賀濤說。(李貴仁)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