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記者 侍敏 通訊員 楊慶軍) 一年一度的“雙11”網購盛宴即將來臨,不僅是線上賣家蠢蠢欲動,線下買家也是蓄勢待發。不過,你也別以為這場饕餮盛宴全都是機遇和優惠,其中也有一些陷阱。昨天,市工商局12315投訴舉報中心就總結了今年以來網絡投訴情況,同時綜合往年“雙11”過后的投訴熱點問題,發布消費警示,提醒廣大消費者理性對待“雙11”,同時對預售款謹慎付定金。
1-10月份,全市網絡消費投訴同比增加3倍多
據12315投訴舉報中心統計,今年1-10月份,包括微信購物在內的網購消費投訴一共614起,與去年同期的146起相比,足足增長了320.55%。
據悉,今年的網絡消費投訴熱點除了質量問題外,商家虛假宣傳和虛假發貨也比較常見。就如消費者在蘇寧易購開設的某品牌飾品旗艦店花59元購買一條人造珍珠奶糖項鏈,可該商家宣傳自己的產品是采用頂級人造珍珠制成,消費者認為商家夸大描述,屬于虛假宣傳,要求商家按照《消法》規定“退一賠三”;虛假發貨則是部分賣家為了躲避百分之三十的賠償金,在缺貨的情況下依舊給出虛假的發貨信息。按照相關規定,商家在買家付款后七十二小時內未發貨,或是定制、預售以及其他特殊情形等另行約定發 貨時間的商品,卻未在約定時間內發貨的,商家須向買家支付該商品實際成交金額的百分之三十(最高不超過五百元)作為違約金。
微信購物糾紛頻發,朋友圈購物并不保險
與去年相比,今年的微信購物消費糾紛頻發,12315投訴舉報中心認為,朋友圈購物其實并不保險。就如在南京開一家小餐館的王先生,不久前通過微信轉賬購買1000元小龍蝦,對方承諾第二天凌晨4時30分準時發貨,然而第二天等了一天也沒有收到貨,王先生這才發覺自己被騙了,因為賣小龍蝦的“好友”不僅電話不接,還拉黑了自己。后來,海 州區消協浦東分會工作人員按照他提供的電話和地址找到巨龍路農貿市場,經調查,該市場不僅沒有這個人,就連他提供的攤位也根本不存在。
有人認為,微信朋友圈賣的產品都是“良心貨”,而實際上,很多人的朋友圈:“雙11”魚龍混雜,而且交易沒有經過第三方平臺擔保,一旦發生糾紛,維權非常困難。12315建議廣大消費者,首先對朋友圈的“良心貨”不要輕信,其次在微信購物時,最好選擇到有第三方擔保的購物平臺付款,或者與賣家協商貨到付款。
預售商品賣得火,小心定金有去無回退換難
預售商品就是消費者提前支付定金,“雙11”再支付尾款,不僅能享受優惠的價格,定金還可翻倍使用。看起來的確實惠,但預付規則你卻不能忽視。據悉,每年“雙11”過后,網購投訴都會進入一個高峰期,其中預售商品的糾紛占據很大比例。
根據天貓預售規則,不但消費者要按時支付尾款,非賣家責任預售商品的定金不退,且定制類預售商品不享受7天“后悔權”。對此,記者咨詢多家參與“雙11”預售的店鋪,有的賣家表示,預售商品也可以退換,但必須是買家按時支付尾款的情況下方才退還全款,包括定金;也有的賣家規定,預售商品在享受7無無理由退貨時,退款為買家實際所付金額;當然,還有的賣家規定,定制類預售商品只能享受一次換貨,不可退貨。
12315提醒廣大消費者,在購買預售商品時,一定要看清預售規則,并詳細咨詢賣家相關退換貨情況,謹慎下單。與此同時,消費者還應盡量避免“扎堆網購”,因為商品質量和物流速度可能會無法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