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wǎng)】 (□ 張晨晨)最近,號稱“史上最大尺度反腐劇”的《人民的名義》火了。如果看過《人民的名義》的片頭,在編劇一欄,除周梅森之外,在其后還有“孫馨岳”的名字。實際上,在周梅森編劇的諸多影視劇《絕對權(quán)力》《我主沉浮》《國家公訴》中,都會見到這個名字———這個人就是周梅森的夫人。對于港城人而言,更值得一提的是,孫馨岳是我市淮海工學院(前身淮海大學)中文系85級的優(yōu)秀校友。
她與周梅森是“夫妻編劇”
作為我國著名的“反腐作家”、編劇,周梅森憑借其才華,其作品多次榮獲國家圖書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全國優(yōu)秀暢銷書獎、中國電視飛天獎、中國電視金鷹獎等。而其夫人孫馨岳也不簡單———如果留意觀察,會發(fā)現(xiàn),孫馨岳還是《絕對權(quán)力》《我主沉浮》《國家公訴》等根據(jù)周梅森小說改編的同名影視劇的“聯(lián)合編劇”,可謂“夫妻檔”。
身在南京的孫馨岳在電話里對記者說,她跟愛人周梅森都是徐州人,因為共同的文學愛好走到了一起。“文學編劇是一門靠筆桿子吃飯的行當,除了受到我愛人的影響,還主要得益于我大學時培養(yǎng)出的文字功底和文學修養(yǎng)。”雖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紀,但作為淮工85級中文系中文班校友,她也曾有過一段“青蔥歲月”。
“孫馨岳當時還叫‘孫馨月’,在此前就讀于徐州一中,當年淮海大學(淮海工學院前身)剛剛興建,只此一個中文專業(yè)班級,共40人左右,女生不多,只占到四分之一。”說起這個女生,當年的系主任秦慧珠有些印象,她說:“這些中文系的第一屆學生在前兩年由南師大代培,后兩年才回到淮海大學(淮海工學院前身)學習,直到畢業(yè)。孫馨岳是一個學習中上等、性格比較潑辣、敢想敢說的學生。”
師生眼中的“文藝分子”
對于老師的回憶,孫馨岳在電話里連聲稱是。她說:“我的性格有些徐州姑娘特有的潑辣、爽快,這也幫助我在大學期間結(jié)識了一幫好老師好同學。”
作為當年的班主任,現(xiàn)在市檢察院任職的李開球?qū)O馨岳也有不少印象,“性格挺好,挺獨立的一個姑娘。”據(jù)李開球回憶:“當時我既是班主任,也帶他們公文寫作、秘書學等‘應用中文’。”在他印象中,孫馨岳學習挺好。而在畢業(yè)實習階段,他還專門到過她家走訪。“我們班學生基本都來自蘇北四市。她是徐州人,畢業(yè)實習那會,作為班主任,需要一個個走訪,就去過他們家。”后來她成為了《徐州日報》的正式記者。
作為當年的同班同學,丁維杰說:“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很獨立,很能寫文章。”而在另一位同學許健眼里,她除了健談、善于辯論之外,還是一個很突出的“文藝積極分子”。據(jù)他回憶,有一次,班里組織晚會,孫馨岳跟另一位同學一起排演了一出古典雙人舞《化蝶》,孫馨岳扮演梁山伯;在全班同學面前,兩人身著古典戲服,翩然起舞,引發(fā)同學們嘖嘖稱贊。“從演出效果可以看出來,孫馨岳的舞蹈功底很深厚。”
“記者生涯”刻印在劇中橋段
大部分認真觀看了《人民的名義》的觀眾,會對其中一段京州市光明區(qū)區(qū)長孫連城和區(qū)信訪局局長的對話印象深刻,甚至引起了不少媒體界同仁的廣泛共鳴。這則對話的背景是,孫連城為了應付市委書記李達康改善群眾信訪條件的指示,為信訪局長出歪招,并借以一年不征訂報紙為由,要求下屬要挾《京州日報》擴大版面宣傳其弄虛作假行為。實際上,這部電視劇中有不少跟媒體記者相關(guān)的橋段,這些都跟孫馨岳的個人經(jīng)歷有關(guān)。
“在與愛人共同開展編劇事業(yè)之前,我在《徐州日報》當記者。”孫馨岳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多年的記者生涯,讓她知悉媒體在社會變遷中的扮演的種種角色、發(fā)揮的種種功能、遇到的種種酸甜苦辣,而在編劇的過程中,她也想將自己在這段職業(yè)生涯中提煉出的經(jīng)驗、反思、情感等付諸筆端,一并由觀眾去細致感受。除此之外,在《人民的名義》中,一些關(guān)乎于當下的時代的、情感的戲份也出自于她之手。
周梅森和孫馨岳還曾有過一段有意思的“送子演戲”的故事。“2004年,在拍攝我愛人主編的電視劇《我主沉浮》過程中,因為劇情需要,必須找一個嬰兒來出鏡,這時候,我愛人就想到了剛出生不久的兒子周天一,最終,他說服了我,驅(qū)車300多公里把孩子送到了拍攝現(xiàn)場。”因為孩子天生愛笑,在拍哭戲的時候并不配合,周梅森只好不情愿地用手掐孩子的屁股,終于使兒子落淚,順利完成了拍攝任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