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記者 史衛平)5月24日,記者從市林業部門了解到,我市總面積約180萬畝的楊樹目前普遍進入成熟期,各縣區已采取加快飄絮楊樹品種采伐、推廣應用其他替代樹種等形式,最大限度減少楊絮對市民生活造成的不便。由于其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仍未有其他樹種可代替,在去年引進1萬多株不飄絮楊樹雄株進行繁育的基礎上,今年又新建了一個百畝不飄絮楊樹雄株繁殖基地,培育有50多萬株楊樹苗,我市速生豐產用材林將逐步調整成以優良雄性楊樹為主栽品種。
本市“雌楊”
普遍進入成熟期
楊樹由于易成活、抗病蟲害能力強、經濟價值高等特點,自上世紀50年代我市引種楊樹以來,在農村地區充當了綠化主力軍。目前,全市楊樹總面積約180萬畝,以毛白楊和意楊為主。毛白楊現僅零星存于市區,郊區老百姓基本無栽植。意楊大面積分布于農村、郊區,市區亦有一定規模的分布。
2000年以來,我市加大了綠化造林力度,當時選擇的主要造林樹種楊樹現在普遍進入成熟期。由于楊樹多為雌株扦插繁殖,同時成熟造成了集中飄絮。楊樹在本地區主要有兩次集中飄絮時間,3月底飄絮的為毛白楊,5月中旬左右為意楊。
采伐成齡楊樹推廣替代樹種
幼齡楊樹即樹齡在10年以內的很少產生楊絮,10年以上的成齡雌株才會產生大量楊絮。通常楊樹最大生長期是栽植后的10年左右,10年左右進行采伐即可避免楊樹大量飄絮。目前,全市各縣區均已加大宣傳力度,對老齡楊樹及時進行采伐。
為改變楊樹“一家獨大”的情況,我市通過各種手段積極推廣珍貴化、彩色化、效益化的復合型樹種,如泡桐、落羽杉、苦楝和薄殼山核桃等。
在沿海防護林工程、云臺山景觀生態林工程、丘陵崗地植被恢復工程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中,楊樹作為過去單一的造林樹種,已由2003年的80%下降到目前的30%左右。灌云縣對更新的林木品種,給予一定的補助。贛榆區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民營資本參與綠化造林,在西北部丘陵山區致力發展林果茶等經濟林產業,新修或改造道路兩側不再栽植楊樹,栽植雪松、女貞、欒樹、櫸樹、櫻花等樹種或打造林苗一體化。云臺山景區將在“十三五”期間逐步將楊樹林砍伐更新為櫻桃、枇杷、柿子等經濟樹種。
新建不飄絮“雄楊”繁殖基地
據市林業部門介紹,栽植楊樹省時、省工、長得快,綠量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迅速增加,群眾也能很快得到經濟效益,也是林板加工產業不可或缺的資源,目前仍未有其他樹種能夠在這些方面代替楊樹。根據我市林業部門2015年開展的楊樹生態價值評估,1畝地的楊樹每年產生固碳釋氧、涵養水源、調節氣候、防風增產的效益達到2萬元/畝,是其木材產值的10倍以上,這也是其他樹種難以超越的。
楊樹是雌雄異株,“絮”是由成齡雌株楊樹產生,因此推廣應用雄株楊樹既可以滿足綠化、生產需要,也可以防止飄絮造成污染。2016年初,市林業站已引進1萬多株不飄絮楊樹雄株進行繁育。今年在贛榆區抗日山園藝場建立了一個100畝的不飄絮楊樹雄株繁殖基地,培育有50多萬株不飄絮楊樹苗,不久可大規模地移栽。灌南、灌云等縣林業部門去年亦引進楊樹雄株進行栽植示范。
自2016年開始,我市林業部門計劃用3-5年時間,對楊樹主產區的林分進行有計劃改造、有步驟地調整,力爭城鎮、村莊及居民集中區域雌性楊樹林明顯減少,有條件的高等級綠色通道實行多樹種配置,速生豐產用材林逐步調整成以優良雄性楊樹為主栽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