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連云港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瑩 通訊員 馬善軍 王雅萱)“現在太方便了!到社區醫院看病,檢查結果直接由市級醫院專家看過后發過來,醫生根據檢查結果給我治療,再不用跑那么遠檢查看病了!”孔望山社區居民王大爺感慨地說。前些天,海州區孔望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上門隨訪時,發現王大爺最近經常咳嗽,吃藥也不見好轉,建議他去中心拍一張胸片。王大爺拍完后,20分鐘左右就拿到市級醫院專家的診斷報告,家庭醫生在工作站平臺上根據專家意見,很快為王大爺選擇了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據了解,2016年國家衛計委印發醫學影像診斷中心、檢驗實驗室、血液凈化機構、病理診斷中心4類獨立設置醫療機構標準和規范,機構應與區域內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建立協作關系,實現醫療資源共享,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推進分級診療。
長期以來,市民習慣大病小病都到大醫院去,造成大醫院醫療資源緊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可羅雀。海州區衛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海州區鼓勵轄區內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積極推進緊密醫聯體建設,目前,市一院、二院和市中醫院已經與海州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了形式多樣的醫聯體模式,海州區市民不再需要到大醫院找醫生,在家門口就能看專家門診了。為了增強醫聯體的可操作性,海州區還積極鼓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利用信息化平臺,以遠程會診、雙向轉診為出發點,實現診斷檢查數據、專家診斷等資源共享。
孔望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市一院已經在這里建立了心電、影像、急診、胸痛、婦女兒童等診療檢測中心,醫聯體內成員共享資源,簡化基層急病大病的綠色轉診流程。居民在市一院就診的信息和數據在社區的醫生工作站平臺上一目了然,而市一院轉給社區的恢復期病人名單也一覽無余,市級專家可以進行“遠程網絡查房”,制定方案和指導治療。
海州區衛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種模式最大好處就是,市級醫院向社區提供轄區居民就診或體檢健康信息,利于基層慢性病管理、健康指導、簽約服務等工作的開展;社區把轄區居民健康信息和醫療需求人群及發病人群信息提供給市級醫院,利于疾病防治、科學研究、疾病分析等工作的開展。形成“防治結合,防在基層,治在醫院”的合作體系,讓基層起到健康守門員的作用,促進分級診療的有效落實,形成新的醫療就診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