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連云港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文 通訊員 張開虎 柴軍委)法桐、欒樹等已經吐出新芽,紅葉石楠則已經長出紅彤彤的新葉。昨日,在東海縣張莊高速出入口,園林管理處的陸師傅一邊忙著給樹木澆水,一邊樂滋滋地說:“這些苗木已全部成活了。”去年春季之前,這里近百畝區域還是垃圾遍地的拆遷待開發區域。經過去年植樹活動以及一年的養護,這里已經成為新的城市“造氧機”。
近年來,東海縣通過見縫插綠、空地補綠、嚴格管綠等措施,已形成了以主干道為依托建設的“綠色長廊”,以西雙湖風景區、金牛公園、水晶公園三個城市水域公園為亮點打造的“城市綠肺”,以石安河、玉帶河、自清河為基礎建設的“河岸景觀帶”,以街頭游園廣場修建的“城市綠島”。目前,全縣有各類游園廣場20余個,建成區內綠化覆蓋率達42.4%,綠地率達到39.94%,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了11.62平方米。
“與西雙湖風景區為鄰,猶如生活在一座綠色的大氧吧里。”談起被一片片綠海包圍,家住翡翠灣小區的高翠蘭格外愜意,她每天都會抽出40分鐘時間圍繞西雙湖風景區遛上一圈。“在家打開窗就能看到湖景,小區建設得跟公園一樣,這樣的生活有滋有味。”高翠蘭笑著說。
自東海縣獲評“江蘇省園林城市”以來,就把園林綠化作為城市建設的必建工程,做到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期驗收,先后完成了晶都大道、富國路、海陵路、323省道、隴海鐵路等5條東西道路沿線綠化改造提升工程,對中華路、振興路、幸福路、牛山路、迎賓大道等6條南北道路進行了綠化提升,形成了城區“六經五緯”綠色長廊,讓市民出門見綠,享受10分鐘綠色休閑圈。
“公園綠地,不僅只有顏色,更應成為城市經濟、文化、社會共融發展的多彩畫卷,成為展示城市形象和文化的靚麗名片。”該縣住建局局長屠新芳說。東海縣通過整合周邊張谷水源涵養保護區、湖西風景林地、城北風景林地、河口濕地郊野公園、城東風景林地等,不斷實施增綠工程,成為縣城生態“綠楔”,形成了城市內部綠色景觀“晶核”。
綠量有了,品位也要提升。為此,東海縣又高起點、大手筆啟動了市民廣場擴建項目,并首次采用海綿城市理念,通過“滲、蓄、滯、凈、用、排”的六字方針,實現良性水文循環,提高對經流雨水的滲透、調蓄、凈化、利用和排放能力,恢復公園綠地的“海綿功能”。利用景石、四季花卉、造型樹種等來打造街頭綠化小品,并不斷進行更新與增加,成為城區街頭靚麗風景。去年,東海縣圍繞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和國家園林城市,先后投入了6500多萬元對城區進行綠化提升,完成城市園林綠化建設項目32項,新增綠地面積11.32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