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祝玲 通訊員 陳丹丹)“5·20”剛剛過去,海州區民政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海州區全天共有118對有情人辦理結婚登記手續,朋友圈里到處在秀恩愛,有人收到鮮花,有人被求婚,有人吃飯看電影……這次結婚登記高峰和海州區發布今年前4個月的婚姻登記數據,前后只相差了一個月。今年1月1日至5月6日,全區共有996對夫妻分道揚鑣。
“我們實時公布婚姻登記數據的初衷很簡單,就是希望大家意識到,當愛情升華成婚姻時,增加的不僅有法律關系,還有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責任和義務。”
海州區民政局婚姻(收養)登記處主任楊維林的話重若千鈞,結婚時,人們盡情慶祝,分手時卻不僅有兩個人的黯然神傷,孩子,成了一道無法忽視的傷疤。相關行業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均表示,父母婚姻破裂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有可能伴隨他們一生。
如此,一個問題躍然紙上:婚姻自由了,責任何處安放?
父母和孩子的連接 無可替代
小欣(化名)今年7歲,父母離婚后,她被判給了父親,可父親一直離家在外,她便跟著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在工廠上班,小欣每天放學后就去工廠等奶奶一起下班回家。奶奶的工友看她常獨自一人,就問:“爸爸媽媽呢?”
小欣說:“爸爸媽媽去外地上班了,放假就回來看我。”可她從年頭等到年尾,也沒有等到爸爸媽媽。
工友們開玩笑說:“這么長時間了,你爸爸媽媽還沒回來呀?”
小欣走到角落里蜷起身子,哭著說:“我這么乖,他們都不要我。”在場的人都沉默了。
海州區民政局婚姻(收養)登記處工作人員周園告訴記者,父母離婚不管孩子是最令人痛心的。
“部分夫妻來離婚,因為孩子還小,就帶著一起來了,孩子還不懂父母離婚意味著什么,仍在一旁興致勃勃地玩耍。但在潛意識里,這種傷害已經形成了,并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顯現,青春期后,這種影響會更明顯。”婚姻家庭室工作人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李娟說。
李娟曾接待過一個孩子,從小被父母送到外婆家,整個童年沒有父母的陪伴,成年后,她渾身是刺。“別人一碰就炸,情緒暴躁易怒,沒有安全感,自己累,別人也累。”李娟說,父母和孩子是有連接的,這種連接是其他任何人無法替代的,一旦連接中斷,即便當時沒什么感覺,但潛意識里的影響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
孩子的心理陰影 逐漸顯現
鐘聲育苗園園長陳老師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主動告知老師自己是離異家庭的家長非常少。“可能是怕孩子受歧視吧。學校如果知道,會對孩子多多照顧。但從性格上看,離異家庭的孩子小時候跟正常家庭的孩子區別不大,畢竟小孩子的生活和情感需求很簡單,有吃、有喝、有玩就很開心了,但進入小學、初中后會發生變化。”
新東派出所副所長沈偉十分認同陳老師的觀點。“一般孩子上到小學二年級左右就會有離異家庭的意識。在我們處理的校園打架斗毆案件中,離異家庭的孩子明顯多于正常家庭的孩子,家長疏于管教,孩子性格沖動、情緒急躁,部分孩子做事甚至不計后果。”
沈偉說,孩子在學校傷了人,對方家長要求賠償,打人一方的家長卻很強硬,即便民警從中調解,部分家長仍拒絕賠償,甚至對孩子施暴,最終雙方只能對簿公堂。還有不少家長不愿費事,事情就不了了之,這也給孩子很大的負面影響。“不配合甚至不講道理的家長和孩子多來自離異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很不好。甚至,部分離異家庭的孩子升入初中就會因為違規違法被學校開除。”
子女的婚姻模式復制雙親
陳女士是外地人,母親早逝,父親再婚。她十幾歲就獨自一人闖蕩,后隨丈夫來連結婚生子。婚后幾年后就離婚了,陳女士凈身出戶,一個人回到老家。但她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回來看女兒,不到一年,她又折騰回了連云港。
“每次來看女兒,走的時候女兒都哭得不行,我心里難受極了,”陳女士說,“我的命運是因為家庭變故改變的,我不想我女兒也這樣,所以就回來了。如今,我重新找了工作,雖然撫養權歸前夫,但女兒多數時候都和我在一起,看著女兒臉上的笑容,我很欣慰。”
“父母的婚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孩子的婚姻。”李娟說,很多人因為自己成長在離異單親家庭,缺少父母一方或者雙方的愛,成年后有可能會步父母的后塵,“包括擇偶,即便父親曾給她帶來傷害,她仍然會選擇像父親一樣的男子做配偶,因為她從父母那里獲得的就是這個模式,她也會把這個模式傳給孩子,這是人的本能。”李娟說。
不幸福的婚姻 傷害孩子
如果說離婚會給孩子帶來傷害,并影響到其以后的婚姻,那么不離婚是不是就一定對?
“當然不是。”李娟說。
李娟曾經接待過一名女性,非常優秀,但40歲了還未婚,身邊人給她介紹了無數對象,她都以各種理由拒絕。她告訴李娟,她是在父母的爭吵聲中長大的,以至于她去同學家,看到同學的父母吃飯時不吵架竟然覺得不正常。
“在她的潛意識里,覺得婚姻就應該是父母爭吵,她一旦結婚,就會進入那樣的模式,所以她害怕婚姻,遲遲不肯戀愛結婚。”李娟說,“不幸福的婚姻即使不離也會對孩子造成傷害,有人還會家暴。”
婚雖離但愛孩子 永無止境
婚姻到底如何讓孩子幸福?
“愛是前提。”李娟說,“婚不管離不離,都必須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愛。”
“離婚夫妻,只代表雙方的婚姻關系結束了,但對于孩子的愛并沒有結束。”李娟建議,夫妻離婚后應向孩子坦承離婚是父母的問題,孩子沒有錯,父母仍然會愛他們,只是不再生活在一起。而孩子跟隨一方生活,另一方要與孩子保持聯系,并時常陪伴孩子,尤其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出現并給予陪伴和照顧。父母雙方也要保持良好的關系,在孩子的問題上共進退,讓孩子感覺自己沒有被遺棄,所擁有的愛一點也沒有減少。
“婚姻可以自由,但責任不可推卸。”李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