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連云港日報全媒體記者莊婷婷 通訊員邵沛源 徐建福)初夏時節,漫步在板浦鎮善后河河堤景觀帶,一片愜意,1500余顆桃樹組成的“十里桃林”不時引得市民來此觀光休閑。很難想象,之前這里違法私設漁籪、漁網,違章種植、違章建筑等“三亂”現象嚴重。
為了提升水生態環境,海州計劃投資3400萬元,加大古泊善后河綜合整治,打造集餐飲采摘、養生民宿、特色文化體驗于一體的亮麗水利風光帶。這也是該區實行河長制,促進資源水利向現代水利、生態水利轉變的一個縮影。
海州區河湖眾多,水網密布,新沭河、通榆河等14條骨干河道穿城而過,85條鎮級河道及477條村級河道遍布全境,另有6座水庫、8座塘壩。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海州區以“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為目標,把今年作為河長制治理攻堅年,建立起區、鎮、村三級河長管理體系,從水資源、水安全、水污染、水生態等方面入手,實施城鄉污水整治“百日攻堅”專項行動,轄區水體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河長責任如何落實?海州推行“智慧河長”管理辦法。依托海州區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建立統一的河長制APP、微信等信息化平臺,能夠實時記錄河長巡河足跡,隨時記錄上傳巡河中發現“三亂”等問題,各級河長、巡視員、保潔員可通過平臺,更精確便捷地反映遇到的實際困難,通過大數據決策系統,處理河湖管護業務,提升內部協同效率。
“因地制宜,因河施策是我們走的路子。”海州區河長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具體整治實施過程中,海州區根據不同的河道水體,突出治理難點,為系統治理每條河流開方下藥。例如在大浦河、燒香河等5條重點河道黑臭水體整治中,參照城市網格化管理模式,每10公里設置一名河段長為執行河長,每天開展巡查,區、鎮、村三級河長定期督查、定期會辦,逐級解決各執行河長提交的突出問題;面對骨干河道迎、背水坡的1.2萬余座墓葬,按照“以遷為主、平遷結合、遷有去處”原則,細化制定散葬亂埋治理工作實施方案,實行墓葬遷移;針對亂占亂建亂排等現象,結合全區舊城(棚戶區)改造、禁控違工作開展專項整治,加強禁養區、限養區治理和農藥化肥管控等。
為形成強大工作合力,海州區還建立由政府“一把手”總負責、職能部門組織協調、屬地鎮街主體推進、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機制,通過屬地自查、部門巡查、條線督查三級督查機制,形成“工作閉環”,確保問題見底無疏漏。在此基礎上,還組建了“民間河長團”,發動沿河企事業單位以及市民、村民、大學生志愿者自愿開展巡河愛河護水行動,拓寬監督建議渠道,實現全民治水。
截至目前,海州區已完成龍尾河南段環境整治工作,玉帶河、西鹽河及其支流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投入4000余萬元全面實施西門澗溝、甲子河、地質六隊東側澗溝、易居公館北側澗溝等4條澗溝支流的綜合整治工作,拆除玉帶河西段兩側違建近1萬平方米,清理漁網漁籪1147個、圍網1.97萬平方米,清理違章種植2600余畝,拆除違章養殖8處,拆除各類違建1.2萬平方米,清運河庫垃圾2.6萬立方,河庫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