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趙芳 通訊員 江榮 實習生 唐婉兒)夏季光照強烈,有些人服了藥物后,出去曬了太陽皮膚會出現發紅、發癢等情況。對此,專家提醒,有些藥物可能引起光敏反應,因此在服藥時需注意避免接觸陽光。
近日,市民魏先生因工作原因在戶外時間比較久,雖然已經注意戴遮陽帽、穿防曬服,但回家后發現脖子、手背紅紅的、癢癢的。魏先生到醫院皮膚科檢查后,才知道自己患了“光敏性藥疹”。原來,魏先生因患高血壓正在服用一種復方降壓藥,藥物成分含有氫氯噻嗪,光敏性藥疹就是氫氯噻嗪引起的。
市第一人民醫院藥師程聰介紹,光敏性藥疹是服用某些藥物后,再經受日光(主要是紫外線)照射誘發的,“服用光敏性藥物后,如果照射陽光會造成皮膚光敏反應,用藥后1周內如受白熾光或陽光直接照射、接觸溫水,可出現皮膚癢感、紅斑、水腫,嚴重者可起水泡,潰破后形成糜爛或潰瘍。當然,這些反應也是因人而異。”
與普通人相比,光敏性藥疹更容易發生在皮膚嬌嫩者、小兒、老人、女性,以及人體免疫缺陷病、紅斑狼瘡、免疫功能受損的患者身上。因此,這些人在使用光敏性藥物時必須采取適當的防護措施,以避免光毒性反應的損害。
程聰建議,夏季紫外線較強,應適當注意防曬,多食蔬菜和水果,某些維生素如維生素C能減弱對紫外線的敏感性,就醫時明確告知醫生自己是否有光敏反應史。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服藥后曬太陽出現過敏,需在皮膚最初出現麻刺感或紅斑時,立即躲避陽光,用冷水濕敷紅腫發熱部位。初次發生者要盡量避免日光和其他光線,包括日光燈的照射。由于能夠誘發皮疹的光線主要是日光中的長波紫外線,而它不僅存在于室外陽光中,還可透過一般的玻璃窗,甚至存在于日光燈中,因此,患者即使在家里也要格外小心。
“除某些藥物外,還有一些食物也可產生這種光過敏反應,如香菜、芹菜、油菜、芥菜、無花果、檸檬、黃泥螺等。如果大量進食后再曬到太陽,就會發生‘蔬菜日光性皮疹’、‘黃泥螺日光性皮疹’和‘無花果皮疹’等。因此,對皮膚過敏的人來說,吃藥、進食、曬太陽等都要十分小心。”程聰說。
小貼士:常見的光敏性藥物
1、抗生素類:四環素、多西環素(強力霉素),此類藥物中,多西環素在皮膚科、婦科多有應用。
2、磺胺類的磺胺嘧啶,如用于燒燙傷的磺胺嘧啶銀乳膏。
3、喹諾酮類:諾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司帕沙星等。
4、抗真菌藥:如灰黃霉素。
5、鎮靜藥中的異丙嗪、氯丙嗪;利尿藥如速尿(呋塞米)、氫氯噻嗪、氨苯蝶啶等,某些高血壓患者可能會長期服用此類藥物;口服降糖藥,如磺胺丁脲、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等;抗組織胺藥,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撲爾敏)等;水楊酸鹽類,如阿司匹林、水楊酸鈉等;還有口服避孕藥、雌激素等。
6、皮膚科用的抗痘藥:阿達帕林凝膠,祛斑用的:氫醌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