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徐譽寧 徐帆 陳潔)夏日的午后,窗外的蟬聲令人心頭煩悶,但在連云區墟溝街道東園社區的一戶住宅內,卻顯得很靜謐,81歲的趙海凡和77歲的李士英夫婦,雙雙坐在書桌前翻看史書,不時還輕聲討論著。這對老夫妻不僅培養出四個名校畢業的子女,自身也酷愛學習,老來更是堅持不懈,他們每天堅持讀書看報和記筆記,一直信奉“至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
一生學習不輟 老夫妻比肩讀書
“去年我剛讀完《明朝那些事兒》,最近在讀《平凡的世界》和《四書五經》。”兩位老人精神矍鑠,外表平靜,但一說起教育和學習的話題,兩個人立刻變得非常活躍。李士英老人說,退休后,比起大多數老年人鐘愛的廣場舞,讀書看報才是她和老伴最喜歡做的事情。平時一有時間,她和老伴就會一起讀書看報學習,遇見不明白的詞語,兩位老人還會一起求助于字典,隨后會將新學的知識整齊地記錄在筆記本上。常年累月,放在書桌前的那本《新華字典》的大紅色封面已經褪色,紙張也已經被翻閱得泛黃。
與字典擺放在一起的,還有幾本大小不一的筆記本,這都是李士英老人在平時讀書看報時記錄下來的。翻看老人的筆記,會發現內容也十分豐富。既有一個字的讀音和解釋,也有一些基本常識的記錄,甚至平時讀報時看到喜歡的內容,李士英還會剪下來粘貼在筆記本上,方便自己隨時查看和復習。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李士英笑著說,她年輕時候就喜歡記筆記,如今歲數大了,還是覺得記下來更有學習效果。最近這些年來,李士英老人除了看讀書看報時會記筆記,平時看電視、聽廣播學習到的新知識、新觀點甚至一些重要的養生常識,她也會整理記錄下來。
為了湊齊學費 祖父賣掉棺木
李士英出生在1941年,家中姐弟六人,她是老大。雖然家境貧寒,但祖父和父親因為識字,在當地很有威望。每逢春節,鄰居們都會讓李士英的祖父和父親幫忙寫對聯。
從小到大,每次祖父和父親寫對聯時,李士英就會和弟弟妹妹們陪伴在一旁,看著祖父和父親那蒼勁飄逸、力透紙背的書法,他們打心眼里佩服。“我們家的孩子個個都要會念書、會做飯、會做針線活,其中會念書是第一位的。”每當這時,祖父李文治總是一邊寫字,一邊嚴肅地對6個孩子說。
上世紀50年代末,李士英是鄰居中少有的女初中生。在那個年代,盡管身邊的人都認為女孩子讀完初中就足夠了,但是李士英卻不認同,她早已打算好要考入高中,學習更多的知識。就這樣,1960年,她順利考上了原灌云縣中學。由于當時中考錄取率還不到10%,自己能夠考上高中非常不容易,因而一家人都很開心,但很快,一絲隱憂便在家庭成員中彌漫開來。
“我考上高中之后,學費卻沒有著落,負擔6個孩子讀書的經濟壓力很大。”李士英說,正當她開始擔心起自己的學費時,祖父卻一直安慰她,讓其安心讀書,學費由他想辦法。
“現在想想最感謝的就是我的祖父,幾十年過去了,我依舊難以忘懷。”李士英回憶,為了讓他們兄妹六人可以安心讀書,在她開學前,祖父將自己的早已備下的棺木賣掉,得來70元錢,給他們作學費。
祖父的行為讓李士英兄妹六人大為感動,并將之轉化為努力讀書的動力,他們也沒有辜負祖父的期望。兄妹六人中,五人高中畢業,一人大學畢業。
好家風勝于名校 眾子女不負所望
1966年,李士英經人介紹與趙海凡結婚,婚后育有4個子女。對于孩子的教育,夫妻二人一直秉承“至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的理念。自從大女兒趙晶晶上小學起,每天吃飯就成了趙家的“圓桌學習會”,趙晶晶每次都要向父母和弟妹們分享在學校學到的知識,也將當天學習的困惑一一說出來,和大家一起討論。遇見有爭議的問題,孩子們還會中途放下碗筷,拿出字典,將問題查證清楚。就這樣,這個“圓桌學習會”一直堅持到4個孩子各自離家讀大學。
不僅如此,為了讓4個孩子汲取課本之外的知識,上世紀80年代初,在李士英和趙海凡夫妻二人月收入加起來不到100元的情況下,他們卻每年拿出100多元為4個孩子訂閱了大量的課外書籍,包括《兒童文學》《少年文藝》《中小學生學習報》等。
上世紀90年代,李士英的3個女兒紛紛面臨高考。當時社會上多家銀行和企業在招聘,而且高中畢業就可應聘。當時一個鄰居好心提醒李士英:家里并不富裕,不如讓3個女兒去工作,減輕家庭負擔。“不行,將來社會競爭會越來越激烈,我一定要孩子讀大學甚至讀研究生。”趙海凡和李士英果斷拒絕了鄰居們的好意,克服一切困難,堅持供4個孩子上學。
在他們的堅持下,大女兒趙晶晶在蘇州大學畢業后,還前往美國一所高校讀了研究生,現在上海一家中學當老師;二女兒趙瑩瑩畢業于香港嶺南大學,后繼續在母校讀研,目前在香港工作;三女兒趙星星本科、研究生均畢業于南京中醫藥大學,現在連云港市中醫院工作;小兒子趙一民畢業于南京大學,后回到港城工作。
“一門好家風,勝過千萬名校。”李士英說,如今子女們均有了自己的生活,兩個女兒也遠在外地,但是她希望他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