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張晶晶 通訊員 范崢瑋)哪里有非機動車亂停亂放、哪里有欄桿損壞、哪里有暴露裝潢垃圾……一切都被“12345服務中心”的戶外信息采集監督員們了如指掌,他們變身為城市的“啄木鳥”,一身擔有巡查、核實、核查數職,每天及時對城市管理問題“找茬”,為協調處置提供依據,服務市民生活出行,保障城市穩定運行。
“秦東門大街路北向西100米的人行道上有暴露垃圾,請相關部門盡快處理。”11月2日早8時30分,海州三大隊的副隊長王平在巡查時用手機拍照,點開“信息采集”軟件,將事件和方位發到市12345在線平臺。
據王平介紹,“每天的工作就是騎著電動車走街串巷,采集各類城市問題,拍照留證,上傳平臺后,問題在被相關部門解決后,再到現場核實。”在交談中筆者得知,王平所負責的轄區約1.43平方公里,東到通灌南路、西到南極路、南到秦東門大街、北到海寧中路。
據了解,像王平這樣的戶外信息采集監督員,市區還有80位,他們每天都要在各自責任網格內巡查至少4遍,頂風冒雨在所難免。為了不中斷工作,有的采集員的電動車半天就要充一次電,還得同時帶兩三塊手機電池,對于個別突發的狀況,有時還需要隨時出動。
“你看剛剛發送的關于暴露垃圾的問題已經有了回應,現在狀態是在處理中,等到處理完了我還要到現場核查,一般情況下,問題早發現就能早解決。”王平說,“不留死角、不留盲區、不留隱患”,也是戶外采集員的巡查要求。
筆者在采訪中發現,這份工作并不輕松,除了惡劣天氣外,一名專業的信息采集員每天都要走街串巷地巡邏采集漂浮垃圾、綠地臟亂、道路不潔、垃圾未清理等城市問題,除了拍照、上傳、核實核查外,對建筑垃圾、積水、拋撒之類的量要有準確估計。而且,要能夠嫻熟地掌握數字城管的“信息采集”手持終端的地圖定位系統,遇到特殊情況還要上傳清晰的聲音信息等,實現實時動態監管。
除了常規信息采集外,信息采集監督員還得根據季節有針對性地發現城市管理問題,比如1-3月的重點是市容市貌,4-6月是綠化、市政設施缺損,7-9月關注露天燒烤,10-12月則為落葉堆積、道路積雪冰凍等,要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廣泛收集各種重要社情民意和社會呼聲,并及時上報。據悉,我市信息采集覆蓋面積約120平方公里,劃分數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網格83個。
據悉,自2011年中心成立至今,信息采集監督已成為12345政府公共服務中心主動發現問題的首要環節和主要渠道。以2018年上半年為例,該中心一級平臺共受理各類案件185919件,案件處置率達98.52%,按期結案率達91.43%,群眾滿意度超過95.26%。12345在線已漸為大眾所熟知,12345在線與數字城管已經高度融合,實現部門統一協同聯動進行城市管理,徹底改變過去單個城市管理部門單兵奮戰的局面,也實現了城市管理向精細化方式的轉變。由于介入及時,問題查處也越發順暢,人人參與城市管理的氛圍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