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憑票購物”曾是我國計劃經濟時代一個重要的特征。對于老一輩港城人來說,“憑票購物”是當時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一種普遍現象。1993年3月26日的《連云港報》報道:根據省委、省政府的通知精神,我市決定從1993年4月1日起,全面放開糧食、油料購銷價格,不再使用糧食、食油票券,這意味著糧食統銷和發放糧油票證定量計劃供應制度終止,從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邁進了一大步。如今,隨著生產力飛速發展,市場物資不斷豐富,人們消費方式也大大升級,從商場到商超,再到如今的網購,消費升級帶來了無限便利。
票證曾是時代的象征
在“憑票購物”的計劃經濟時代,票證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尤其是糧票,一直是城鎮居民獲得口糧的主要憑證。
糧食實行統購統銷政策,最初是從1953年開始的。到了1955年,國家陸續印發糧油票證,繼而各省、市、自治區,乃至地、縣也都開始發行地方糧油票等,從此,五花八門的票證就這樣進入了老百姓的生活,吃的、穿的、用的都要憑票購買。那時候,供銷系統的購銷站、代購代銷站就是老百姓的“購物天堂”,副食品、日用雜品等日常需求基本由此供應。
1981年7月,剛從徐州供銷學校畢業的張義貴被分配到了連云區高公島供銷社。“那時候,高公島供銷社剛剛組建,管理人員非常缺乏,我到那之后,主要負責物資統計、票證發放等工作。”提起那段難忘的經歷,張義貴打開了話匣子:“那時候買糧食要糧票,買油要油票,買布要布票,買肉要肉票,甚至買盒火柴都要憑票。逢年過節尤其是春節流行發購物券,我們都是提前掌握每個大隊有多少戶、每戶有幾口人,然后提前把物資按份準備好,到時候根據購物券直接發放。”張義貴回憶。
在當時物資緊缺的大背景下,小小一張票,那就是人人定量有份的保證。吃飯憑糧票,穿衣憑布票,且都是限量供應。結婚想買個手表、自行車、縫紉機,光有錢可不行,必須先弄到票證。如果沒有票證,即使有錢也買不到東西。
“當時高公島供銷社供應的物資種類相對全面,日常的糧油、白糖、豆腐等都有,根據票證按量發放。比較高檔一點的有永久自行車、縫紉機、大前門香煙還有酒等等,就是供應量太少。那時候按照票證,大前門香煙都是一包兩包地賣,想買多也沒有。碰到誰家小伙子要結婚想買煙酒,那就很緊張了,幾乎天天都要往供銷社跑。”張義貴說。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物資供應逐漸充裕,不少票證都逐步淡出市場。而糧票的謝幕,還要等到1993年,我國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取消糧票和油票。當年3月5日,江蘇省政府《關于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步伐的通知》決定:從1993年4月1日起,全省取消糧食油料定購任務,收購價格放開。當日,我市糧食油料價格和經營改革方案在全市平穩出臺,糧食40年統購統銷的歷史宣告結束。
價格改革激發市場活力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價格改革作為市場經濟改革的切入點,對經濟體制改革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40余年來,我市價格改革與其他改革配套推進、逐步深化,為促進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基礎。”原市物價局綜合調控處副處長任書毅說:“改革開放以來,在價格改革上進行的種種努力,正是我們現在能夠享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果的重要前提。”
回顧改革開放前,尤其是解放后至改革開放前的這段時間,全市實行高度集中的價格管理體制,絕大多數商品和服務價格都由政府根據“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管理,導致市場供應單一。1984年,原市物價局會同有關部門下發《改革物價管理,放寬物價政策的意見》,將110種工業品價格、60種農副產品收購價格和53種農副產品銷售價格下放給縣區管理,并放開714種三類小商品價格和家禽購銷價格。價格管理體制改革開始由“調放結合、以調為主”向“放調結合、以放為主”轉變。
我市新舊價格形成機制真正迎來轉折,是在1992年。當年8月,原市物價局分別下發《關于進一步放開商品零售價格的通知》《關于深化價格改革,放活放好商品價格的意見》,進一步擴大市場調節價比重,地方農副產品和地產日用工業消費品,除少數品種外,價格全部放開;全市商業經營單位商品零售價格全面放開;同時放開了理發、洗澡、照相、舞廳、修理服務等經營性收費。這一年我市放開的市管品種達102種,放開價格商品在社會商品零售額中的比重上升到87%。
到了1993年,我市又放開了鋼鐵產品價格,糧食、油料購銷價格,水泥出廠價格,薄荷油、山羊板皮、對蝦等價格,同時對賓館、招待所客房價格由國家定價改為指導價,小旅館和低等級床位價格放開。至此,我市放開商品價格比重已達到95%,由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初步形成。
“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在當時的東方大廈兼財務科長、公司副經理,當時商場進了一批海爾空調,雖然市場已經逐步放開了,像電視機、空調這樣的商品不再需要憑票購買,但是就供應量來說,依然滿足不了整個市場的需求。”張義貴回憶說,而如今,在公平競爭的環境下,企業的生產力、創造力都有了日新月異的提升,市場的供求關系也發生了轉變。
隨著價格改革的持續推進,市場形成價格的定價機制進一步發揮作用,越來越多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得到了進一步釋放。“通過循序漸進的價格改革激發市場活力,不僅讓市場更加活躍,物資更加多樣,老百姓也從中獲得更多實惠。”任書毅說。
移動支付讓消費更便捷
在票證完成歷史使命之后,現金成為主要的支付方式。人們出門、購物、旅游,都不忘隨身攜帶現金。隨后,信用卡的出現成為支付方式的又一轉變,刷卡成為大家最常用的支付手段之一,“今天花明天錢”的超前消費理念也逐漸被大眾所接受。
“信用卡興起那會兒,外出消費幾乎是卡不離手,無需攜帶現金,一張信用卡就能隨時買單,感覺非常方便。”海州區浦西街道薔薇社區居民苗燕青回憶。后來,網絡逐步普及,購物方式迎來了根本性變革,從“線下”到“線上”,網上銀行走上歷史舞臺,各家銀行推出的“一網通網上支付”業務備受市場青睞。如今,移動支付已經成為大多數居民外出購物的首選支付方式,人們的生活也因此更加智能化、便捷化。
走在街上,肚子餓了,隨意一家餐飲店“掃一掃”就能買到可口的食物;待在家里,不想做飯,打開手機點單,外賣就能快速送到家;生活用品沒了,只需登錄電商平臺,用手機支付,“柴米油鹽”一兩天就能到手。總之,大到各種家電家具,小到早餐攤點的油條豆漿,只要有手機,就能輕松支付。
“今年‘五一’假期,我們一家人去南京旅游,從訂酒店、高鐵票,到坐地鐵、公交,再到外出就餐、消費購物,幾乎全都是手機掃碼支付。只有剛到那天我父母的手機沒有開通掃碼坐地鐵的功能,排了好長的隊買地鐵票,后來因為行程好幾天,每次都排隊確實太麻煩了,就幫他倆開通了手機掃碼功能,之后再坐地鐵都是直接掃碼進出,非常方便。”海州區新海街道新潮社區居民王萍說,回來之后,年過六旬的父母時不時地感慨現在的生活比以前方便多了,兩人都要求學習使用手機支付。
與計劃經濟時代的憑票購物相比,如今人們的購物支付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移動支付幾乎實現了對生活各個環節的覆蓋,微信支付、支付寶、云閃付等支付方式越來越受歡迎,居民消費理念和支付習慣也都悄然發生了改變。
新時代消費升級大勢所趨
隨著市場經濟進一步繁榮活躍,港城的消費品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消費熱點由滿足人民群眾物質生活需求的實物消費向體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服務消費轉變,消費結構優化調整,新興業態不斷涌現,供給市場逐步完善,消費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
據市商務局公布的數據,2020年我市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04億元,其中,限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77.4億元,同比增長1.5%。電子商務成為市域經濟的新增長極,全市網絡零售額突破550億元,同比增長34%,消費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流通格局被逐步打破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有效供給能力顯著增強,社會商品大為豐富,長期存在的短缺狀態宣告結束,供應市場的商品品種繁多、數量充足、質量檔次明顯提高,大眾化消費增速加快,網絡購物火爆,消費品市場向滿足大眾消費多樣性和個性化需求方向邁進。”市商務局運行處相關負責人說。
2014年國慶節前夕,蘇寧廣場開業,連云港迎來了第一個“一站式購物商場”。僅開業首日,整個商場的客流量就突破了30萬。“激動啊!那一年我還在蘇州上大學,正好從學校回來過國慶假期,連云港終于有個時尚的商場了,既能吃飯,又能買衣服,還能看電影。”“90后”小伙姜如回憶道,當時他在朋友圈發布了這條消息,引來不少身在外地的港城小伙伴的瘋狂點贊。
之后的幾年間,萬達、利群、吾悅等一批商業綜合體如雨后春筍般興起,港城的商業業態由最初的專賣店、百貨商店、超級市場等風靡一時到如今的多個商業綜合體唱主角,背后也折射出港城人消費觀念以及消費結構的改善。
“居民消費逐漸從注重量的滿足轉向追求質的提升。文化娛樂、休閑旅游、大眾餐飲、教育培訓、醫療衛生、健康養生等服務性消費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市商務局運行處相關負責人說,與此同時,網絡購物的興起也改變了居民的消費習慣,為此,我市重點開展了電子商務應用的試點和示范工程,打造規范運行的電子商務平臺,天馬網絡、菜籃子網、東海水晶網等平臺積極探索“線上市場”與“線下市場”互動營銷方式,促進實體市場與網上市場的有機結合,港城人的消費體驗越來越完美。如今,與計劃經濟年代的票證定量供應相比,港城人足不出戶便能“買遍世界”,生活質量發生了飛躍。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發展促使港城消費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消費結構不斷轉型升級,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是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深化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新業態繼續快速增長,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港城市場發展的活力和后勁將持續釋放,推動港城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王懷詩 楊剛 史贄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