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市總工會始終堅持以職工為中心,以促和諧助發展保穩定為目標,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履職盡責,在全面推進法治、平安連云港和法治工會建設中彰顯作為,為職工“撐腰解憂”。職工法律援助工作多次獲得全國、省總工會和省法院、省司法廳等相關部門表彰,多次在全國、省、市相關會議發言交流。
市總工會以職工法律援助中心為基礎,在全市鎮街、園區、村(社區)、人社、法院建立職工法律援助機構107個,32個入駐全省工會法律援助電子地圖網。培樹40家職工法律援助站典型(示范)單位,補助資金近40萬元。公開招募法律顧問12人,為工會制定規范性文件、對外民事活動等行為的合法性進行精準“把脈問診”。制定法律援助實施辦法、法律援助經費使用管理辦法等各項規章制度近10個,規范法律援助工作流程和經費使用。去年,按照全省工會貨車司機法律援助專項行動年統一部署,依托已建立的法律援助站(點)和工會驛站、司機之家等陣地建立新就業形態(貨車司機)法律援助服務站36個,招募新就業形態法律援助志愿者120人,為法律援助工作開展提供堅實基礎。
全市工會建立QQ群、網站、微信、APP等線上法律服務平臺15個,組織專家團隊為職工提供“一對一”在線咨詢服務2000多人次,實現線上法律綜合服務“一鍵直達”。目前,“連工惠”APP已與“江蘇工會服務一張網”深度融合,廣泛宣傳推廣使用江蘇工會“法律服務”功能和全國工會服務職工法務云,引導職工使用網絡平臺反映訴求。同時,鏈接相關法律法規、法律援助典型案例、工會工作相關政策等內容,方便大家隨時隨地查詢;推廣使用12351熱線網站和熱線平臺,全市12351熱線工單辦理員127人,對職工訴求做到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
市總工會傾力打造“小易說法”法律服務品牌,累計發布“小易說法”120余期,瀏覽量達上百萬人次,多篇文章被全國30多家媒體轉載,2個普法視頻被評為全省工會“學習強會”“十大精品課程”。“小易說法”被評為全市微普法創新項目,在全省發言交流。去年,市總工會聯合市司法局開展“從‘新’出發·與法同行”新就業形態法律服務專項行動,印發12351等維權宣傳資料30000余份,開展現場法治宣講12次。市總工會聯合市交通運輸部門編寫《貨車司機權益維護法律知識問答》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法律維權典型案例選編———貨車司機篇》普法手冊,利用司機之家線下陣地及“蘇工視點”“小易說法”、市總工會微信公眾號等線上平臺廣泛宣傳,為貨車司機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維權指南。
市總工會QQ在線為遠在四川的農民工討回工傷賠償案曾被多家媒體報道。此后,線上“不見面”法律援助成常態,3個法律援助案例被評為“全國互聯網+工會法律服務優秀(典型)案例”,7個案例被評為全省工會十大法律援助(監督)案例。去年初,貨車司機杜某、陳某反映,公司隨意降低其工資標準、拖欠工資并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經屬地工會多次調解未果,市總工會引導其申請勞動仲裁并給予援助,幫助討回公道,該案入選全國工會推動治理拖欠職工工資典型案例。
市總工會還充分發揮市職工法律援助中心作為市人大基層立法聯系點的作用,為省失業保險規定、市養犬及獻血條例等10余部法規、規章、政策的修改和制定提供立法建議40余條,多條建議被采納。扎實開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立法調研,形成建議草案,為市人大審議出臺全國首個地方《關于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的決定》提供第一手資料。深入開展新就業形態領域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維護勞動領域安全穩定專題調研,找準問題癥結,提出對策建議,形成《一手抓引領構建一手抓防范化解》調研報告,為市領導決策提供參考。此外,依法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的兩項特色做法被評為全國工會重點工作創新案例。(易懷麗 劉毅)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