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晨晨)云霧繚繞的灌云縣大伊山,95后青年普查隊員倫雪飛斜靠在一棵松樹上,將位置坐標導入奧維地圖中,“與文物坐標點之間的距離還有49米!”身旁的市普查隊成員駱琳氣喘吁吁,卻很篤定,“我們要找的這處船畫,藏著宋代的海運密碼。”這一幕師徒協作勘測的場景,正是我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中“以老帶新”人才培育的縮影。
完成1046處不可移動文物的調查,新發現文物點308處,復查762處……過去的近一年,我市“四普”工作取得顯著成效,這離不開一支由15人組成的市級普查隊。在這支隊伍中,上至60后,下至95后,既有參加過“三普”的專業文保工作者,也有熱衷于文保事業的民間志愿者,還有初出校園卻矢志一線的“文保新兵”。他們與各縣區聯動,踏遍全市3區3縣大街小巷、田間地頭及百余座山峰,彰顯了梯隊的活力和斗志。
在東磊石刻群集中分布區域,60歲的劉洪雨帶著幾名80后、90后的年輕隊員,俯身清理一塊破損石碑上覆蓋的泥土,“石碑一般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要想了解一整塊碑的歷史和文化,不能只看碑身上的文字。”作為我市文保志愿者隊伍最早一批成員,劉洪雨對文史堪稱熱愛,他指了指周圍灌木叢,示意年輕隊員唐欣、李明珠,“這附近一定還零散分布著這塊碑的附屬殘存。”果不其然,他們很快就在附近找到了碑座、石塔等相關文物。數月前,唐欣、李明珠等年輕隊員還習慣性地以“孤立”思維尋找文物,如今在劉老師帶領下,已能熟練運用“網狀思維”,掌握多種碑刻等遺存的探尋路徑。
“無人機升空!拍攝視角要覆蓋遺址全貌。”在新海高中民國校舍舊址內,普查隊員石峰輔助無人機操作隊員操作航拍設備。這支隊伍創新采用“1名資深專家+2名技術骨干+若干名新人”的梯隊作業模式,將RTK定位、數字測繪等新技術與傳統經驗融合,助力“四普”工作持續走深走實。“我們擁有比較豐厚的文保知識和實踐能力,而年輕人則擅長運用新興的數字技術和設備,我們互相協作,互為補充,取得了顯著效果。”石峰感慨。
“普查不是簡單記錄,而是解讀文明密碼的接力。”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所長、市普查工作隊隊長張勇翻開一本2007年的文保檔案———那是駱琳在參加“三普”時留下的資料。有著29年從業經驗的駱琳,曾參加藤花落遺址考古發掘、孔望山遺跡考古發掘兩項重大考古項目,主持或參與“連云港石刻文物資源調查”“連云港封土石室墓調查”等一系列文物資源調查項目,經驗豐富,“我愿意利用‘四普’契機,把畢生所學教給新一代文保工作者。”駱琳說。
如他所言,如今,在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梯次培育”模式的踐行下,多位青年骨干脫穎而出,倫雪飛和李明珠就是其中之一。同為95后文博專業碩士,這兩位姑娘在剛入職時,就在“老帶新”模式下,參加了海州區張莊墓地考古報告編寫工作,隨后更是直接作為骨干人員被安排到“四普”工作中。她們不無感慨,“前輩們帶著我們一字一句改報告、一腳一步挖線索,在短短一年多的工作中,我學到的知識已是課本上的好幾倍,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上都得到了歷練。”
“四普”“老帶新”模式的背后,折射的正是我市文保人才梯次建設的有益成果———自2022年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組建以來,該所已從原本的6人擴編到現在的15人。近年來,更是通過名校優生選招、高層次人才引進、事業單位公開招考等方式,招聘7名編制內的文物保護和考古專業研究生,充實了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張勇介紹,下一步,他們將把考古、文物保護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充分投入“四普”工作中,既能充分鍛煉隊伍,也能為我市文保工作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力軍”支持。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