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晨晨 姚紹莊 王璐璐 楊澤芃) 清晨,一輛輛垃圾車駛離城區,朝著連云港贛榆康恒環保能源有限公司的垃圾發電廠方向集結。
這里是城市垃圾的終點,也是另一種能量的起點。
車斗里,爛菜葉、廢紙箱、破布條、破塑料等“城市代謝物”正等待一場特殊的蛻變——它們將告別“廢棄物”的形態,轉化為點亮萬家燈火的電能。
垃圾如何變身為電能?
“嘀——”一輛垃圾車駛過地磅,完成稱重后緩緩駛入發電廠。這便是垃圾處理首先要經過的一個環節——稱重。車輛剛過磅臺,自動稱重設備便迅速捕捉數據,車牌號、垃圾重量等信息瞬間傳輸至電腦屏幕上。工作人員調出實時統計,“看,到現在已經過磅了40多輛車,累計垃圾量455.9噸。”
這些垃圾都被送往哪里了呢?
在運行部經理張東華的帶領下,我們來到垃圾操控室。
“腳下便是垃圾儲料倉,垃圾車會把垃圾送到這里。”透過玻璃往下看,幾輛垃圾車正依次停靠在料倉邊緣,隨著車尾的翻板緩緩升起,“嘩啦”一聲,新到的垃圾便傾瀉而下。
這座垃圾儲料倉像個巨型的玻璃盒子,足足有3層樓那么高,倉內的垃圾堆積如山。在儲料倉的上方有兩只鋼鐵巨爪,爪子張開時比圓桌還大,能輕松提起5噸重的垃圾。
操作室里,操作工正握著操縱桿,只見他手腕輕轉,巨爪像被賦予生命般俯沖下去,抓起半爪垃圾又緩緩升起,在空中翻了個身,再“噗”地砸回料堆。“這動作每天得重復上千次,目的是讓垃圾‘透氣’。”張東華解釋道,“剛進來的垃圾含水多,得翻勻了讓水分瀝到倉底,經過3到5天發酵,這些垃圾才能變成可以燃燒的‘干貨’。”垃圾倉內并非雜亂無章,而是被科學地劃分為可燃燒區和發酵區,以提高整體處理效率。說話間,巨爪精準地抓起一堆“干貨”,穩穩投進料倉邊緣的進料口,那里直通隔壁的焚燒爐。
“我們有兩條垃圾焚燒線,滿負荷運轉時每天能處理800多噸垃圾。”張東華說。爐膛內,高溫正將垃圾的能量喚醒——在千度烈焰炙烤下,鍋爐里的水被持續燒開,翻滾的蒸汽帶著磅礴動能噴涌而出。這些蒸汽推動汽輪機高速旋轉,進而帶動發電機發電。原本令人頭疼的生活垃圾,就這樣在科學高效的流程中完成蛻變:從堆積的廢料到沸騰的蒸汽,從旋轉的機械到流淌的電流,最終化作清潔電能匯入電網,奔向城市的千家萬戶,點亮一盞盞燈火。
據了解,連云港贛榆康恒環保能源有限公司全年垃圾處理量達26.6萬噸,日均發電32萬度,相當于滿足近4萬戶家庭一天的用電需求。這不僅大大減輕了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壓力,還為城市提供了可觀的清潔能源,真正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
針對垃圾焚燒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污染物,康恒配備了全流程凈化系統:廢氣需經過脫硝、脫硫、除塵等多道工序深度處理,排放指標遠優于國家標準;焚燒產生的爐渣經加工后,可制成環保磚用于建筑工程;飛灰則經穩定化處理后進行安全填埋,實現了垃圾的資源化利用與無害化處理。
?“像廢氣的處理,我們采用了先進的七步法處理工藝:SNCR(選擇性非催化還原法)+半干法+干法+活性炭+小蘇打+布袋除塵器+SCR(選擇性催化還原法)。”張東華介紹,這套工藝就像一個強大的清潔衛士,對廢氣中的有害物質進行層層過濾和凈化。從爐膛內開始,SNCR技術率先對氮氧化物進行處理;半干法和干法則針對酸性氣體進行中和;活性炭和小蘇打進一步吸附重金屬和二噁英等有害物質;布袋除塵器過濾細微顆粒物;最后,SCR技術再次深度處理氮氧化物,確保廢氣排放達到高標準。
這家企業不僅是一個垃圾發電廠,更是一個展現生態環保理念的科普窗口。
7月3日下午,贛榆生態環境局組織了一場“公眾開放日”活動,30余名市民與大學生代表一同走進連云港贛榆康恒環保能源有限公司,現場參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過程,學習垃圾分類知識。活動中,企業工作人員細致講解了垃圾從運輸、發酵到焚燒發電的完整流程,結合實景展示科普環保原理,讓參與者在看得見、聽得懂的體驗中,既摸清了垃圾處理的科學路徑,也加深了對垃圾分類重要性的理解。
控制中心的大屏上,總產電量的數據實時跳動,平均每小時發電1.5萬度。此刻點亮萬家燈火的電流里,或許就有那些生活垃圾發的電——它們正以另一種方式,繼續參與著城市的運轉,訴說著“變廢為寶”的環保故事。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