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文 顧紹揚)8月7日的贛榆區海頭鎮漁港碼頭,晨光剛為海面鍍上一層碎金,漁民仲朋朋已帶著大伙將一箱箱梭子蟹麻利地送上岸來。
“今天是開海第3天,收獲還不錯!”仲朋朋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抹了把臉,眼角眉梢漾著藏不住的喜悅,“梭子蟹200多斤,皮皮蝦400多斤,還有百十來斤八帶魚……”海風卷著魚腥氣掠過他黝黑的臉龐,那笑容里藏著的,是最踏實的煙火氣。
離漁港不遠的朱蓬口海鮮市場也熱鬧起來,不少網紅支起直播設備,鏡頭對準剛上岸的鮮活海產,現場開啟了海鮮銷售的直播模式。作為全國知名的海鮮電商重鎮,這里海鮮從漁港出發,通過冷鏈物流直達全國消費者的餐桌。
然而,這片充滿活力與商機的土地,從1939年2月淪陷后,便持續遭到日軍鐵蹄的踐踏。1941年3月,青口戰役的第一聲槍響在此劃破長空——由八路軍第115師統籌,教導2旅與山東縱隊2旅的勇士們,正是在此揭開了這場戰役的序幕。作為八路軍東進濱海抗日的首次大捷,青口戰役宛如穿透迷霧的晨曦,照亮了敵后抗戰的崎嶇前路,給濱海抗日根據地的蓬勃發展筑牢了根基。
戰前運籌
謀勢而動的決勝之策
走進青口鎮十八勇士紀念館,省紅色故事宣講大賽金牌講解員于嘉淼正在給一群充滿好奇的孩子們講述青口戰役那段驚心動魄的抗戰故事。
生活在這片熱土,于嘉淼聽著烈士的故事長大,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講述讓更多人了解那段不能被遺忘的歷史。他指著1941年的據點分布圖,指尖劃過青口、海頭、大沙河等如今已是物流樞紐的地名,語氣凝重:“當時日軍靠這些據點織成封鎖網,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
彼時,八路軍第115師的指揮員們正密切關注著贛榆地區的局勢。擴大濱海抗日根據地,讓部隊能夠轉移到相對富庶的濱海地區解決供給問題,減輕人民負擔,同時打破日軍的海上封鎖,打通與華中、膠東的聯系,進而控制隴海路,粉碎日軍的“治安強化運動”和“以戰養戰”計劃,這些目標在他們心中逐漸清晰。教導2旅政委符竹庭、旅長曾國華和山縱2旅旅長孫繼先、政委江華等組成了前線指揮部,一場關乎抗日局勢的重要決策正在醞釀。
在抗日山烈士陵園,談起那段歷史,服務中心主任賀龍廣說:“當時,前線指揮部的指戰員們發現,贛榆連同新浦、海州的日偽雖然有4000余人,但其中偽軍占了很大比例,戰斗力不強。而且在這之前,八路軍沒有大部隊在這一帶活動,日偽思想比較麻痹,一旦戰斗打響,短時間內他們很難調集大量兵力增援。”此外,海邊又多是淺灘,兵艦活動受限,日軍海軍登陸增援的可能性極小。縣內的公路多為泥土路面,木橋甚多,易于破阻,遲滯日偽援軍。再看作戰地區,雖然是平原,但河川縱橫,墳墓甚多,村落密集,林木叢生,這些都為八路軍的運動作戰提供了絕佳的掩護。
經過反復研究和推演,“前指”作出了果斷決定:集中三倍于敵的優勢兵力,采用突襲戰術,趁日偽不備,發起青口戰役。作戰計劃分為兩步,第一步消滅青口外圍據點的日偽,進而襲入青口;第二步進逼東海,控制隴海路北地區。參戰部隊被分為三路縱隊,一縱隊主攻青口;二縱隊負責解決青口以南各據點;三縱隊則在青口、縣城之間活動,打擊前來增援的敵人。
烽煙破曉
平原激戰的破竹之勢
1941年3月19日晚,夜色如墨。
突然,一陣急促的槍聲劃破夜空,一縱隊的戰士們如神兵天降,迅猛沖向海頭據點,揭開了青口戰役的序幕。
隨后的幾天里,八路軍戰士們勢如破竹,銳不可當。
至23日,海頭、興莊、寺后、大溝南等據點相繼被攻克。25日上午10時,總攻的號角吹響。各線部隊同時行動,整個青口地區戰火紛飛。老4團按照計劃,由郯馬奔襲大沙河,成功鉗制了日軍的援軍,為其他部隊的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主攻青口的是老6團,戰士們冒著猛烈的炮火,奮勇登城,以手榴彈等短兵火器迫日軍退守炮樓。進攻部隊一鼓作氣向兩翼發展,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巷戰。突擊部隊迅速占領日軍倉庫,繳獲大批軍用物資。
在猛攻青口的同時,二縱隊也對張城、李城等據點發起了進攻。在強大火力攻勢的掩護下,戰士們向偽軍進行政治喊話,一聲聲喊話如同重錘,敲在偽軍們的心上,瓦解了偽軍的預防力量。最終,張城偽軍300多人繳械投降,李城200余偽軍一部分見大勢已去,選擇了投降,另一部分企圖突圍,但被八路軍戰士俘獲。
擔負鉗制任務的“岳州”9連也立下了赫赫戰功。他們攻入青口東面的海口下口村據點時,日偽驚慌逃竄。當地群眾看到八路軍來了,紛紛主動上前幫忙,有的拆圍子,有的破橋梁,為八路軍的行動提供了極大的支持。日偽正在裝運的數萬斤糧食,被八路軍繳獲。
25日夜,新浦的日偽派出五輛汽車向青口馳援,遭到了八路軍阻擊部隊的頑強抵抗。26日拂曉,不甘心失敗的日偽又糾集了汽車20余輛、坦克2輛、大炮4門、共400余人繞道海邊,并有海軍一部配合,企圖從側后攻擊八路軍,遭到“岳州”9連的戰士們迎頭痛擊。激戰4小時,9連按原定計劃撤出戰斗,勝利轉移。
日偽失敗后,于3月30日集結千余人進犯,妄圖報復。4月1日,進犯至城頭一帶,遭八路軍伏擊,旋即退至門樓河。是夜,八路軍又猛攻門樓河的日偽,日偽狼狽退回。
光榮永續
烽火淬煉的精神豐碑
在抗日山革命烈士紀念館的青口戰役主題展區,柔和的燈光灑在玻璃展柜上,映照著一件件帶著歲月痕跡的老物件。
講解員竇晴站在展柜旁,聲音清亮地向圍攏的參觀者講述著它們背后的故事。“我們的祖輩,當年很多都給八路軍送過糧食、抬過擔架,用最樸素的行動支援著前線。”這些老物件和先輩們的事跡,無不訴說著那段軍民一心、共同抗日的熱血歲月。
青口戰役的勝利,讓整個濱海地區為之振奮。
日偽軍在遭受沉重打擊后,元氣大傷。這場戰役共攻克日偽海頭、興莊、李城子、張城子、寺后、大溝南等據點,斃日偽200余人,俘虜偽軍800余人,繳獲大炮3門、步槍800余支、駁殼槍40余支,炸毀汽車2輛,繳獲的子彈和軍用品更是不計其數。偽“剿共軍”第3團被消滅,第1、2 團也遭到重創,日偽軍被迫龜縮到青口、縣城、大沙河3個據點。八路軍乘勝向贛榆南及東海進軍,隴海路以北地區大部分被八路軍控制,青口戰役的全部計劃圓滿完成。
“青口戰役的勝利,是八路軍戰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那些在戰壕中沖鋒的身影,那些為掩護戰友倒下的年輕生命,永遠值得我們銘記。”談起這段浸染著烽火與熱血的歷史,贛榆區史志辦副主任尹士潔指尖輕輕叩擊著案頭的史料匯編說道,“它不只是一次軍事上的勝利,更是一場精神上的勝利。它讓人們看到了中華民族抗擊侵略者的堅定決心,也為后續的抗日戰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青口戰役的勝利,像一粒火種,點燃了濱海地區抗日的熱情,讓根據地廣大軍民的抗戰信心更加堅定。各地紛紛召開祝捷大會。從此,濱海抗日根據地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并逐步建成山東抗日根據地五大戰略區之一。
時光荏苒,84載春秋流轉,青口戰役的硝煙早已散盡,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卻始終銘刻人心。抗日山上涼風掠過松柏,沙沙聲響宛如英雄贊歌的余韻。烈士紀念碑上的名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靜靜注視著這片用生命守護的土地,見證著和平盛世的萬千氣象。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