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蔚 段慧明)在連云港高品再生資源有限公司的核心車間里,萃取槽中濃稠如墨的泥漿翻涌,傳送帶源源不斷地將成堆的“工業殘渣”——來自廢棄新能源汽車、精密無人機和人形機器人電機的稀土廢料送入酸溶區,開啟一場晝夜不息的“煉金術”。
“稀土,是17種金屬元素的總稱。雖然看著不起眼,卻撐起了大國重器的脊梁。”該公司車間經理高建寶的聲音在機器的轟鳴中有些模糊,“一輛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電機需要近20公斤的稀土磁材,一艘航母的雷達系統更是要消耗數十噸。我們這里,就是讓這些‘用過的寶貝’再次產生價值的地方。”他身后,8條萃取管道精密排布,正是稀土廢料循環再生之旅的關鍵通道。
在廠區,稀土廢料循環再生之旅的工藝印跡清晰可見:在酸溶區,濃鹽酸注入巨大的反應釜,與釹鐵硼廢料猛烈反應,溶解出珍貴的稀土離子。隨后,混合溶液被泵入萃取線,經歷層層篩選與分離。進入沉淀區,分離后的稀土溶液與碳酸氫銨相遇,瞬間發生中和反應,形成乳白色的碳酸稀土懸濁液。數臺離心機沉穩有力地轟鳴著,高速旋轉產生的強大離心力將水分甩離,留下純凈、細膩如初雪的白色粉末。最后,這些白色粉末被送入高溫回轉窯,在800至1000℃烈焰的持續灼燒下,碳酸鹽發生氧化反應,形成各類氧化物……窯火不熄,每天至少6噸的稀土氧化物在此涅槃重生。
“一套生產裝置可連續回收多類稀土工業廢料中的多種稀土元素。”高建寶在萃取線控制屏前停下,用生動的比喻解釋著這套國內首創、行業領先的“連續七步萃取與反萃取”工藝:“想象一下17種元素‘擠’在一輛公交車上,它們‘上車’時是混在一起的廢料溶液,但我們的工藝就像設定了精確的‘站點’——釹、鏑、鋱……每種元素都有自己的‘專屬下車點’。通過精準控制酸堿度、溫度等條件,在特定‘站點’,特定的元素就會‘下車’、分離提純,其他元素則繼續向前尋找自己的終點站。”
高建寶道出了這套高度智能化、集成化系統作為高品再生“點廢成金”的核心密碼,其年處理能力可達10000噸釹鐵硼廢料、1000噸廢稀土拋光粉和1000噸廢稀土熒光粉。
在公司的產品陳列室,一個個玻璃罐整齊排列,罐中粉末色澤各異,瓶身上貼著醒目的標簽:淡黃的氧化鑭、淺紫的氧化釹、深邃棕褐的氧化鋱……這些從工業廢料中精準分離、淬煉而出的“工業黃金”,再次成為支撐尖端科技不可或缺的基石。
“市場對循環再生的高純度稀土氧化物需求旺盛,我們一直開足馬力。”公司董事長張宇說。今年1至6月,公司已處理稀土廢料3000噸,實現銷售額1.2億元,貢獻稅收1000萬元。“這讓我們有底氣提前布局未來,下半年將沖刺2億元銷售額,全年目標鎖定3億元。”
?這份底氣,深植于高品再生將“綠色創新”融入骨髓的實踐。公司獨創的核心工藝,不僅實現了稀土元素遠超行業平均水平的高效回收,也實現了廢水全部處理循環利用和危廢零產生的行業標桿,真正將稀土廢料“吃干榨凈”。這種革命性的“閉環清潔生產模式”,使其榮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稱號,并入選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科技成果助力綠色低碳環保產業十大典型案例”。圍繞其核心技術,公司已斬獲26項專利授權,并與東北大學、江蘇海洋大學等頂尖院所深度合作,依托自建的稀土研究院和正在籌建的稀土博物館,持續推動技術革新與產業文化傳承。
站在廠區高處,目光越過繁忙的生產線,不遠處塔吊林立的二期工地正勾勒著高品更宏偉的未來。這個被列為東海縣重點工程的項目,目前已進入沖刺收尾階段。“我們正全力以赴,確保年底完成整體竣工驗收,目標2026年上半年投產達效。”張宇說。據了解,二期項目將搭載更尖端的廢棄稀土回收與高值化利用技術,建成后可年處理稀土廢料1.5萬噸,副產稀土催化劑5000噸、磁鐵3000噸,大幅提升產能與價值鏈層級,為東海縣工業經濟轉型發展解鎖更富活力、更具韌性的產業未來。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