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華 楊天然 劉靜)凌晨4點半的陶灣村,晨露未晞。村支書卞廣生捏住一顆深紫葡萄輕輕一拽,“啵”的脆響在棚間蕩開,指腹瞬間沾上一層銀霜。“‘早豐甜’搶了20天上市期,每斤能多賣3到5塊錢。”他笑著托起果穗,陽光穿透薄皮,琥珀色的汁水在果肉間盈盈欲滴。
這片讓村民笑逐顏開的葡萄園背后,藏著一套“風險漏斗”機制——村集體用20畝試驗田筑起風險緩沖帶。去年引進的“早豐甜”“戶太8號”等新品種,先在集體大棚里試種驗證。“病害關、市場關我們先闖,成功了再鋪開。”村支書指著試驗田里新搭的滴灌管介紹。當露天葡萄還在青果期,陶灣的早豐甜已在7月初搶“鮮”上市,價格飆升30%。
風險過濾后的技術紅利汩汩流入全村。458戶村民共享的不僅是新品種,避雨大棚像給葡萄撐起“保護傘”。雨水順著透明棚頂蜿蜒滑落,卞廣生透露:“露天種植時,霜霉病逼得一年打藥20多次。現在雨淋不著,打藥的次數大大減少。”檢測報告印證著他的話——50項農殘檢測中,僅檢出三項微量且遠低于國標。
集體經濟的暖意浸潤著每個角落,全村葡萄總產量480萬斤,產值達2400萬元。村里連續兩年舉辦短視頻大賽,網紅博主舉著手機鉆葡萄架,粉絲隔著屏幕問果粉是不是糖霜。她捻起一粒葡萄示范:“瞧,天然果粉一擦就亮,這是新鮮的印記。”
當別處的葡萄還在枝頭積蓄8月的甜意,陶灣村的果香已彌漫在清晨的集市與網店的訂單里。“嚓”的一聲輕響,卞廣生隨手摘下一顆紫得發黑的葡萄,指尖瞬間染上細膩如雪的果粉。他笑著遞過來:“嘗嘗這‘早豐甜’,搶的就是這個‘鮮’。”牙齒輕合,薄脆的果皮應聲迸裂,豐沛的汁液裹挾著清冽的甜香瞬間涌出,緊接著一絲靈動的酸爽輕盈躍上舌尖。“以前愁的是賣不動,現在愁的是不夠摘。”他指著不遠處村集體的20畝試驗田,“風險集體扛在前頭,這‘頭茬鮮’的甜頭,咱全村都能嘗到。”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