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孫桂,灌云人,1929年出生,1945年入伍,1946年入黨。歷任灌云縣土改隊隊員、洪澤縣婦聯副主任、灌南縣婦聯主任、灌云縣總工會副主席等職。
(□ 莊婷婷 鄭非凡 靳春強 曹文)96歲高齡老兵孫桂坐在家中的沙發上,陽光灑在她布滿歲月痕跡的雙手上,左手有明顯的傷痕,右手手指微微彎曲。當筆者問起這傷痕的來歷,老人目光穿越時空:“撞上了敵人的鐵絲網。”她輕輕摩挲著變形的手指,一段浸染著烽火與赤誠的歲月長卷,在夏日的蟬鳴中緩緩展開。
烽火淬煉
兒童團長的革命初心
十歲,本該是無憂無慮的年紀。但在孫桂的童年里,家中的革命氛圍將她早早推入抗日的洪流。她成了村兒童團團長,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識字班學來的文化雖有限,抗日的決心卻熾熱如火。孫桂領著團員們,在村頭土墻上用力刻下“打 倒日本鬼子”的字樣。筆畫歪扭,卻字字如刀。“那時我們小,但知道鬼子壞。”孫桂眼中閃著光,“就想把他們趕出去,出份力!”
夜幕降臨,孫桂帶著團員化身警惕的“夜鶯”,將宣傳共產黨、抗日的傳單悄然塞進家家戶戶的門縫。薄薄的紙頁,是黑暗中點燃希望的火種,讓更多人燃起抗日的信念。
在兒童團期間,孫桂還擔任過“情報員”。每次,上級會給孫桂一張字條,上面寫著何時送到何地以及對接的暗號。一次,她接到任務送信去鄰村,“手心全是汗,就怕出錯!”
她緊攥字條,心跳如鼓。在敵人眼皮下穿行,孫桂卻從未退縮,以少年的機敏與膽魄,為抗日貢獻著獨特的力量。
抗日信念,深植于血脈。她的叔父是村支書,在自家門口的空地上開設了個小市集,出售糧食等物,所得悉數支援我軍。“叔父為革命做了很多。”孫桂語氣堅定,“我也要像他一樣!”
戰火青春
硝煙中挺立的巾幗脊梁
隨著抗戰的深入,孫桂成了村婦聯主任。她深知后方亦是戰場,積極組織支前工作。“姐妹們,咱上不了前線,但手里的針線就是武器。”孫桂挨家挨戶動員婦女做軍鞋。
除了做軍鞋,孫桂還組織婦女用磨盤磨玉米面作為軍糧。“大家都知道這些糧食對戰士們有多重要,所以再累也沒人抱怨。”孫桂感慨。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這些軍鞋和軍糧,是后方人民對前線戰士最真摯的支持。
1945年,孫桂入伍,成為灌云縣大隊衛生所的一名衛生員,主要做包扎傷口、清洗繃帶等工作。看著受傷的戰士們痛苦的模樣,孫桂心疼不已,她更加認真地對待每一項工作,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讓戰士們好受一些。
1947年,孫桂加入蘇北兵團17旅。為搶占宿遷要地,行軍速度從每小時8里增至每小時10里。朔風如刀,孫桂雙腿灌鉛般沉重,嘴角泛著白沫,腳下血泡破裂,每一步都似踏著烙鐵前進。
休整期間,孫桂和戰友們想洗衣服,卻發現河水都結冰了。突然,敵軍飛機出現,炸彈投向湖邊,所幸沒有及時爆炸。孫桂和戰友們拼命跑,剛沖出百米,身后轟然巨響,凍土與泥漿如黑雨傾盆。“那次真是和死神擦肩而過。”孫桂心有余悸地說。
渡江戰役行軍路上,又是一番艱難險阻。陰雨泥濘,孫桂腳下一滑,身體失控撞向敵占區的鐵絲網。倒刺鐵絲穿透左手掌,右手手指被利刃割裂,鮮血瞬間染紅冰冷的鐵網與泥漿。這穿透左手的傷和終生彎曲的右手手指,成為戰爭刻在她身上永遠的印記。
硝煙散去,孫桂進入華東軍事政治大學深造。在這里,她有幸聆聽陳毅校長講課,講的是毛主席《為人民服務》的章節。那一字一句,仿佛是明燈,照亮了她的內心,讓她對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堅定了她為人民奉獻的決心。
建設豐碑
扎根基層心系百姓
孫桂的愛人是蘇北警備3團的參謀,為照顧夫妻團聚,組織將孫桂從上海調回愛人所在的蘇北。隨后,她進入省委文化干校,用四年時間完成了從掃盲到初中的文化“補課”。
畢業后,孫桂隨丈夫來到洪澤,挑起縣婦聯主席的擔子。不久,為了響應毛主席號召,她下沉到生產落后的小壩村任書記。當時村里生產遇到困難,栽秧成問題。孫桂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立即找縣委求助,組織70名插秧能手日夜不停地干活,順利種下秧苗,為豐收打下了基礎。
洪澤縣發大水時,糧食缺乏,孫桂把自己的口糧省下來給村民吃,自己餓到浮腫。村民們感激不已,把煮熟的雞蛋放進她的被窩。孫桂發現后,堅決把雞蛋還給村民。
此后,孫桂相繼擔任灌南縣婦聯主任、服務公司副主任、灌云縣總工會副主席等職務。崗位流轉,初心如磐,她始終躬身實干,只為人民福祉。
從抗戰烽煙到建設浪潮,孫桂將青春、熱血與汗水,熔鑄進一個個動人的篇章。歲月在她臉龐刻下深深年輪,眼中的光芒卻依然如炬。她的故事,是穿越時空的火種,激勵著后來者砥礪前行,為家國昌盛、人民福祉而奉獻。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