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魏吉珂 通訊員 趙威娜 李易聰 徐衛)“今年的玫瑰花茶訂單排到了年底,光這一項就能給村集體增收2萬多元!”近日,寧海街道黃圩村黨總支書記駱路路看著玫瑰種植園里忙碌的景象,話語中滿是干勁。近年來,海州區通過特色產業提質、模式創新賦能,持續夯實富民強村根基,走出一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截至8月,全區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27家,累計培育區級以上家庭農場207家、區級以上農民合作社達79家,農產品綠優比重達72.57%。
在產業振興的道路上,海州區各區域依托自身資源,培育出一批獨具特色的富民產業,為農民增收打下堅實基礎。“這棚里十幾個品種的朱頂紅,銷路根本不愁。”在崗埠農場的高效農業示范園大棚內,種植戶方葛霞一邊栽種新苗一邊介紹。曾經受進口品種“卡脖子”制約,農場種植戶周恒銀潛心10年開展雜交選育,成功實現自主繁育種苗40余萬株。如今,近100個種植大棚形成規模化種植基地,通過“企業+農戶”模式統一提供種球、技術指導并回收產品,帶動50人穩定就業,依托電商直播拓寬銷路后,村民一季就能增收兩三萬元。
除了崗埠農場的“美麗經濟”,浦南鎮浦南村的蟾蜍養殖同樣撐起富民“錢袋子”。回村大學生王思栓帶頭流轉土地發展養殖,村委會同步引入外市企業補全加工環節,構建起“種、產、供、銷、收”完整產業鏈。目前,村內6家養殖場占地150畝,輻射帶動周邊養殖700余畝,每畝效益超2萬元。
寧海街道則以黨建為引領,培育出多元特色產業矩陣。楊場村白玉蝸牛養殖延伸出加工、餐飲產業鏈,蝸牛辣醬成為市場搶手貨;武圩村豆丹產業園帶動養殖面積超3000畝,年銷售額突破400萬元,村民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黃圩村40畝食用玫瑰基地產出的花茶,讓“靠地吃飯”變成了“品牌賺錢”。這些特色產業共同構成了海州區富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在特色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海州區積極探索模式創新,通過機制變革破解發展瓶頸,進一步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新壩鎮便是模式創新的典型代表,該鎮創新推行“村集體+國企+農戶”聯動模式,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整合土地資源,國有企業注入資金技術,農戶以土地或勞動力入股參與經營。樊莊村依托該模式,在瀛洲集團支持下盤活70畝閑置土地,建成54個標準化種植大棚,首季西瓜就為村集體增收15萬元,帶動20余農戶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
不僅如此,新壩鎮還在規模化、現代化農業發展上發力,全鎮累計流轉土地4.2萬畝,引入國有企業及種植大戶統一運營,落地5G數字化無人農場、魏口村育秧工廠等現代化農業項目,小麥、水稻等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98%,畝均增產10%以上。同時,該鎮整合物流資源,打造“6小時新鮮配送圈”,構建“農戶種植—中心收購—平臺銷售—社區配送”全鏈條體系,今年已帶動農戶增收40余萬元。
“以前蔬菜熟了愁銷路,現在配送車直接到田頭,光番茄就多掙3萬多元。”陳戶村種植戶張漫算起增收賬,滿臉歡喜。這種模式創新讓“沉睡”的資源變成了富民資本,為鄉村發展注入了強勁活力。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