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在此次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建議》)中對未來產業發展提供了一系列方向。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干春暉認為,當前,中國制造業正面臨一個重要競爭優勢的變革,我國原來的以低勞動力成本為核心的優勢正在發生根本性改變,必須及時提高區域供給體系、產品質量、技術水平。面對新的方向,連云港如何夯實現有產業基礎,積極謀劃未來產業布局呢?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今天,連云港主要的產業門類包括以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裝備為代表的“三新一高”和以石化、鋼鐵為代表的臨港產業。在新的背景下,我市急需提升產業鏈的現代化水平。
招商圍繞產業鏈推進。近些年,產業鏈招商已經成為地方政府招商的重要手段。相比于傳統招商方式,產業鏈招商并不是比拼土地、政策優惠,而是以產業鏈分析為基礎,尋找和彌補產業鏈薄弱環節,確定目標企業,打造產業集群,突出地方的優勢產業。市委黨校經濟教研室主任盧山表示,目前,許多招商實踐已充分證明,一旦將某一產業培育出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必然會吸引更多垂直和協作關系的企業來投資,進而盤活招商大局。
例如,1994年,韓國斗山集團在煙臺經開區投資建廠,園區抓住斗山集團的品牌優勢和工程機械龐大的市場空間(時值中國大開放大開發建設熱潮,國內少有外資工程機械類企業),開展產業鏈招商,吸引中韓與斗山集團有數十年合作關系的零部件配套企業,如東洋機電(MENNICES)、東鎬重工、多寶精密等配套企業落戶;同時利用斗山的集團化優勢,先后引進斗山機床、斗山叉車等項目。目前,煙臺本地工程機械零部件配套率已達90%以上,以斗山機械為核心,形成半徑7公里的產業鏈圈;同時,隨著對韓經貿合作日益密切,煙臺開發區也成了韓企投資中國的首選地,截至2020年,全區已累計招引韓企近600家。
在做好產業招商引資的同時,我市應加快梳理區域產業鏈,優化產業鏈。在這個過程中,我市應在“十四五”規劃中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如何實現這樣的優化升級呢?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宋顯珠認為,關鍵是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在這個過程中,推進區域工業互聯網建設非常重要,因為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為連接工業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重要載體,利用數字孿生等技術加快構建與物理空間準確映射的賽博空間,拓寬數據來源渠道,優化新型生產要素供給。與此同時,工業互聯網平臺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還可以不斷提升數據驅動和資源配置能力,引領創新協作、生產組織、商業運營等方式轉變,加快工業經濟邁向數字經濟。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應有的放矢
《建議》中指出,要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面對新的機遇,我市的融合點在哪些方面?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在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優勢還是存在的,未來關鍵是要尋找這些技術的突破點。以新醫藥產業為例,我市需加快生物醫藥產業布局,謀求在這個方面實現突破。以新材料為例,需加快石化和材料產業聯通,實現產業鏈呼應。在裝備制造領域,需加快落地大科學裝置產業化,推進對東北、西南相關產業的招商引資。
目前,相關的推進事項正在加速。位于徐圩新區的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是全國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之一,目前已建、在建、簽約的重大龍頭及產業鏈項目合計總投資超過3000億元。隨著盛虹煉化一體化、中化循環經濟產業園等重大龍頭產業項目的投產運行,到2021年底,新區內石化產業將形成約2000億元的應稅銷售生產能力。徐圩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將嚴格按照規劃修編要求,統籌規劃和推進連云港化工產業園區(灌南)和灌云縣臨港產業區化工產業園,建設形成以煉化一體化和多元化原料加工產業為支撐、以化工新材料和精細化工高端產業集群為特色的產業結構,打造規模、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的一流石化產業體系。
相關專家建議,我市應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健康發展。鼓勵企業兼并重組,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
加快發展多元化的現代產業
在加快發展工業經濟的同時,我市還需要統籌推進農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服務供給,加快發展研發設計、現代物流、法律服務等服務業,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加快推進服務業數字化。
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連云港是傳統的農業大市,但還不是農業強市,這就造成了我市農業產業大而不強,農產品多而不精細,現代農業基礎薄弱,科技普及率較低,現代農業裝備應用不廣泛,一二三產聯動性不明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市需積極地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滿足市場需求,以鄉村資源、產業基礎、人文歷史等優勢為依托,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本地的鄉村產業。
前瞻研究院專家建議,當前,我國處于消費升級加快提升階段,給特色農業發展帶來重要機遇。這就要求我市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結合各地的實際發展特色農業,把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做大做強,做出品牌,使之成為農民增收就業的重要途徑。應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推進農資供應、技術推廣、農機作業、疫病防治、金融保險、產品分級、儲存和運銷等服務的社會化和專業化,為千家萬戶農民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提供有力保障。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工流通企業與電商企業全面對接融合,推動線上線下互動發展,把商貿、供銷、郵政、電商互聯互通起來,打通從村到鄉鎮的物流體系,實施快遞下鄉工程,完善全國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完善農產品產地預冷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建設。
應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大力發展物流和旅游。在旅游方面需推進文旅融合。因為文化旅游及其跨界融合是一個深度和廣度前所未有的融合,它不僅包括文旅融合、文旅科技融合,也包括線上線下的融合,即“文化、旅游、科技、互聯網平臺(旅游營銷與旅游電商等)”的深度融合。而且,文化與旅游融合之后的文旅產品,可以以內容為驅動力,具有更強的體驗型、互動性以及更長的產業鏈。在這個過程中需先將旅游項目文創化、IP化和品牌化,然后以IP和品牌帶動其他產品包括農產品成為旅游商品,同時通過文創化和品牌化實現附加價值的提升。在物流方面應推進智慧物流建設。智慧物流園是物流園區信息化演進第三階段的產物,相較于傳統物流園最大的區別是“智慧”,主要包含四大特性:信息集成、智能運作、資源共享、全程可視。以信息集成為基礎,以智能運作為手段,實現物流鏈上所有資源的協同共享與優化配置、物流全流程的可視與可控。智慧型物流園區可有效解決當下各物流園區存在的信息孤島、資源浪費等問題,同時幫助園區解決在車源、交易、零擔、創造商機、倉儲配送、后勤保障、行政服務、物業管理等方面面臨的種種難題和困惑,全面提升物流園區的管理質量和核心競爭力,依托平臺,將物理限制無限拓展。
本稿圖片為資料圖片(□ 周瑩 連發 楊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