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蘭州網6月9日消息 近日,蘭州市發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數據顯示,蘭州市常住人口十年增加74萬余人。作為絲綢之路節點城市,蘭州市仍然表現出明顯的區域性吸引中心的魅力特征。甘肅農業大學財經學院教授竇學誠根據人口普查數據分析與解讀,面向未來,無論從合作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大勢,還是從“一帶一路”海陸配合動態,亦或從全球氣候變化大局下中國西北內陸地區傾向“局地溫潤”的跡象來看,未來蘭州市或將成為絲綢之路“魅力之城”。
竇學誠表示,近年來中國內外發展結構與環境調整,逐步由“外循環拉動發展”向“雙循環創新發展”轉變,對于地廣人稀的西北地區來說,城鎮特別是中心城市進一步集聚成長,在強化自身增長極功能的同時,與生態保障性農牧區域創新構建新型“區域城鄉內循環”發展模式,愈加凸顯出創新驅動結構調整升級的重要性。這也使得各方面均在廣泛探討“大蘭州”發展建設思路。
建設支撐區域城鄉內循環創新發展的“大蘭州”,必須與國家賦予蘭州市的區域增長極功能相吻合。竇學誠建議,在“十四五”期間,將蘭州市“交通物流樞紐”功能提高,從而高效便捷地服務更大的“腹地”區域空間。同時,以蘭州新區功能升級為中心,依托高速通道沿線融合發展,強化“蘭白一體化”“蘭西城市群”的功能健全與布局完善,讓絲綢之路節點上的“魅力之城”發揮堅實的經濟社會融合創新樞紐支撐作用,并以最具有西北地區空間集聚特點的“星狀都市區”推進新能源、新生態、新區域城鄉循環發展新局面建設。
建設“大蘭州”主要是基于城鄉雙循環模式和市場化服務功能,主要從人類生計與經濟社會兩個層面的良好謀劃與適應來推進。從宏觀上看,蘭州市需要建立多種有優勢的功能增長極,從而奠定區域都市區的骨干功能支撐,為“魅力之城”鑄就發展競爭力;從微觀上看,要做細做實把蘭州變成宜居、宜業、宜養、宜康、宜游、宜知的“魅力之城”工作。(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李莉)
總值班: 吳弋 劉昆 編輯: 宋添翼
來源: 蘭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