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莊婷婷 王川 張添
在灌南縣連云港百事利農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一袋袋飽滿豐盈的谷子經過自動化設備脫殼加工后變成了一粒粒晶瑩的小米粒,通過人工包裝,就變成一袋袋貼著“云稷福”標識的品牌大米。
“晶瑩的米粒飽了肚子,更富了口袋。”作為一名退伍軍人,灌南縣李集鎮東條河村黨總支書記房保亮自豪地說。東條河村通過規?;N植優質水稻,實現村集體經濟突破百萬元,帶動周邊50余人就業。其生產的優質稻米先后榮獲省、市優質稻米博覽會評比優質產品獎,“云稷福”品牌大米入選江蘇農產品品牌目錄。
這是一條村黨組織帶領村民一同拼出來、闖出來、干出來的創業之路。
2017年之前,東條河村以稻麥兩季零散種植為主,沒有特色產業和資源,年輕人都選擇到外地務工,村集體經濟發展陷入困境。為改變發展落后現狀,房保亮先是利用自身會開農業機械設備的特長,爭取有這方面特長的其他村干部,合伙投資23萬元成立農機合作社,幫助村民在農忙時耕種,提高收種效率。從第二年開始,合作社每年為村集體增收6萬元,挖出了村子致富的“第一桶金”。每年6萬元集體收入是遠遠不夠的,房保亮帶領村兩委認真厘清村內土地資源,尋求發展新路。他們發現,走精品路線,提高單產價值,是一條增收好路。
說干就干。2018年,東條河村集中進行土地規?;鬓D,將“散資源”變成“活資產”,全村先后流轉土地2000畝,規?;N植優質稻米品種,并順利申請了“云稷福”品牌。
有了自主品牌,大家更有干勁了。為持續加快壯大集體經濟,村里決定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合作社與連云港百事利農業有限公司進行村企聯建,實施“云稷福”稻米深加工項目,建成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的優質稻米加工中心,村集體每年收入租金40萬元。同時,通過建設配套物流中心,利用鎮鄉村振興人才碼頭、紅旗村社等平臺幫助企業進行宣傳和銷售,不斷擴大品牌影響力。
此外,村集體合作社與連云港百事利農業有限公司簽訂稻谷銷售協議,獲取利潤后分紅返還給農戶,在用工上,優先使用本地低收入戶。目前,項目已帶動村民就業50余人。“以前,背井離鄉去外地務工,一年也難得回家一次。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掙錢,還能照顧家里老小。這比出去打工得勁多了。”正提著袋子在自動設備前封裝大米的村民孟東梅喜滋滋地說。
村集體有收入之后,東條河村將發展收益轉化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投入資金提升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環境,新建680平方米黨群服務中心,配套1300平方米的休閑廣場。不少村民飯后來這里跳廣場舞、鍛煉身體,過上了跟城里人一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