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袁春梅 通訊員 邵培源)西部崗嶺、中部平原、東部沿海,連云港市有著良好的資源稟賦,這些豐富多樣、獨具特色、體量可觀的鄉村資源,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提供了扎實的物質基礎,形成了一大批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基地。
連云港市鄉村特色產業蓬勃發展,很多地方的土特產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誠然,鄉村有著發展特色產業的資源稟賦,但是從單一產品到產業發展,到帶動鄉村振興,還有著很多的門檻要過。
如何基于一方水土,開發鄉土資源;如何突出地域特點,體現當地風情;如何真正建成產業,形成集群?要想念好“土”字訣,打好特色牌,壯大鄉村產業,推動產業振興,“土特產”這3個字還得多琢磨。
特色農產品新壩白菜的尷尬困境
日前,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公示了2024年第二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連云港市海州區的新壩白菜成功上榜。新壩白菜,在連云港市的種植歷史有50多年,因口感微甜,營養豐富,老少皆宜,是秋冬季節牛、羊肉的最佳佐菜,深受市民的喜愛。
“以前冬天家家戶戶都會囤菜,新壩白菜特別好賣,一些單位還會組織集中采購作為福利來發。”老海州市民崔先生介紹,新壩白菜在本地的口碑很好,是很多家庭冬季餐桌的當家菜。
新壩白菜好吃,被人們所熟知。但是在獲評名特優新農產品的背后,卻是名頭好、效益差的尷尬。
秋風乍起,又到了種植大白菜的季節。但是近年來,新壩白菜的種植面積在不斷縮減。“今年我們家改種西紅柿,大白菜不準備種了。”說起大白菜,新壩鎮嘉益家庭農場負責人很是惋惜,“我們這里的白菜很好吃,但是賣不掉怎么辦,去年都把大白菜外面的葉子掰了,處理成一包一包的凈菜,但就是這樣,四五角一斤還是不好賣,這菜還怎么種。”
新壩白菜產區為脫鹽黃黏土,透氣、透水性好,利于根系向下發展,而且,這樣的土壤白天吸熱快,夜間散熱迅速,晝夜溫差大,利于白菜根系的生長發育和對礦質肥料的吸收運轉,利于有機物質的積累。另外,新壩境內蓄水充足,旱能澆、澇能排,充分滿足了大白菜生長期對水分的需求。正是這樣的好地、好水加上種植戶的精心種植管理,才有了新壩白菜這棵好吃的大白菜。
據介紹,高峰期時新壩白菜種植面積約7000畝,為新壩鎮每年增收3000萬元,是農民的“致富菜”。但是,最近這幾年每年都會出現銷售難的情況,農戶種菜效益下滑明顯,去年的種植面積約1500畝,今年還會進一步縮減。
“我們種白菜都有經驗了,生長期也就70天,以前好賣的時候,收入還是可以的。”新壩鎮大穆村一種植戶坦言,農民種菜就是為了賺錢,這越來越不掙錢的活兒,大家肯定不干。每年到了大白菜采收季,就擔心寒潮天氣的影響,要不及時賣出去,這菜凍壞了就爛在地里頭,不解決銷售問題,再好的菜也沒人種。
不僅要種出來而且要賣得好賣得遠
資源稟賦賦予了新壩白菜天然的優勢,有著土特產農產品自帶的優良基因,正是其口感獨特,所以才深受消費者的喜愛。但是,再好的農產品,生產出來賣不出去,農民無法從種植中收獲良好的經濟效益,這樣的特色農產品很難成為優勢產業。
“現在的家庭趨于小型化,加上設施農業的持續發展,一年四季都能選到新鮮的蔬菜,原先冬季囤大白菜的習慣早已蕩然無存,一棵大白菜夠小家庭吃兩頓的。”新壩鎮農辦主任陳寶兵分析,這幾年新壩白菜滯銷有著現實原因,但是剖析這些原因的背后,還是品牌的打造和培育不足以及銷售渠道的不暢。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產業興旺,品牌建設是關鍵。“酒香也怕巷子深。當前,農產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品牌要突圍,必須有特色。人無我有,人有我精。”陳寶兵介紹,這幾年在新壩白菜的發展上,他們也在不斷努力實現智力賦能,揚長避短做大特色品牌。
為了包裝打造新壩白菜這一特色農產品,海州區新壩鎮還設置了一個專屬節日——大白菜節。2021年,舉辦了首屆大白菜文化節,打造集新壩白菜等農副產品展示展銷、文藝演出、電商直播帶貨、美麗鄉村自駕游、展示新農村建設成果于一體的綜合性地方民俗文化盛會。旨在通過豐富的系列活動,擦亮“新壩白菜”品牌,同時,以美麗鄉村自駕游為切入點,務實推進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去年12月,白菜銷售季,新壩鎮小蕩村黨總支書記、“新農人”徐瑤手捧新壩白菜,走進直播間,熱情、細致地帶領網友全方位品味新壩白菜。這樣的直播活動是新壩鎮將小農戶與大市場深度“聯網”,探索產品銷售新渠道的又一次生動實踐。
大白菜搭上電商快車,不僅拓寬了農特產品的銷售渠道,讓農特產品熱銷各地,也讓農特產品供需匹配更加精準,打通農特產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和消費品下行“最后一公里”。新壩鎮小蕩村黨總支書記、“新農人”徐瑤介紹,唯有讓農特產品“走出去”“旺起來”,才能帶動更多農戶投身到農特產品的生產中,才能有機會讓這一特色農產品發展成優勢產業,更多更好地惠及農村農民。
如何解決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痛點
縱觀連云港市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目前仍處于初級階段,鄉村特色產業的發展還存在著不少堵點和痛點。
“通過‘一村一品’的打造,連云港市發展并形成了一些鄉村特色產業,但是由于從事鄉村特色產業的經營主體大多數是規模較小的涉農企業、專業合作社和農戶,普遍缺乏產業經濟思維和龍頭企業引領,往往存在經營分散、規模偏小、有生產無產業、成本高收益低、風險大穩定性弱等困境,難以通過市場化手段推動產業做大。”連云港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很多的產業特色還有待進一步挖掘和培育。
一方面,受資源稟賦限制,地理位置相近地區,特色資源相近,導致不少鄉村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單調雷同、同質化嚴重,產業發展缺乏特色。另一方面,受知識、視野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內外部因素制約,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無法使鄉村的豐富資源充盈、流動、升級和整合,難以挖掘并聚力鄉村產業的特色。
就新壩白菜而言,深入挖掘土特產背后的文化內涵,通過IP化、文化設計、文化創意以及文化營銷等賦能手段,探索農文旅融合新產業新業態。該負責人介紹,同樣也是大白菜,經過數年的品牌打造和開發,膠州大白菜已經成為青島最具特色的農產品品牌,膠州大白菜講好品牌故事、傳播品牌文化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因地制宜,做大做強做優適合農村特點、體現地域優勢和資源優勢的鄉村特色產業,讓農民增收致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和共同富裕是大家共同的愿景和目標。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港城要大力做好土特產先行發展新文章,持續激發鄉村產業發展新活力,需在規劃先行、科技賦能、文化賦能、品牌建設幾個方面重點發力。
需摸清全產業鏈家底,根據各地土特產自然資源稟賦、行業與市場特點,科學分類、有序推進土特產發展規劃,加快實現“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縣一特”發展新格局。加快運用數智技術、生物技術、綠色技術等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土特產質量、效率、動力變革。通過塑造品牌形象、提升質量標準、渠道推廣等體系化建設,提升土特產的市場競爭力和溢價能力。
通過這些努力,推動鄉村將特色資源優勢轉為發展優勢,推動鄉村產業升級換代,讓土特產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