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侍敏 通訊員 徐婉珺 于欣欣)日前,省自貿辦發布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第五批創新實踐案例,自貿試驗區連云港片區“打造‘中吉烏’公鐵聯運國際貨運班列”“過境車輛籠車運輸新模式”“創新進口礦產品‘散改集’作業模式”“中亞鉀肥過境‘集改散’直裝模式”“國際班列‘鐵空聯運’模式”5項案例成功入選。
打造“中吉烏”公鐵聯運國際貨運班列。為避免國際鐵路運輸較長的中轉等待時間,提供多元化選擇,自貿試驗區連云港片區通過開辟貨物公鐵聯運通道、完善保障措施、全流程監管等舉措,全省首發“中吉烏”公鐵聯運國際貨運班列。目前,該班列周班模式基本上做到隨到隨走,縮短了以往鐵路班列需湊整發運的漫長等待期。同時該班列線路在里程上較傳統線路也縮短了500多公里,運輸時間節約5天以上。
過境車輛籠車運輸新模式。針對鐵路集裝箱運輸汽車運載能力低、成本高等問題,自貿試驗區連云港片區聯合中鐵特貨開辟過境整車海鐵聯運籠車(中鐵特貨籠式專用運輸列車)班列,通過創新車輛運輸模式,優化海關監管流程,大幅提高裝卸效率,降低企業物流成本,有力助推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高質量發展。
創新進口礦產品“散改集”作業模式。為解決進口礦產品散裝轉運環節貨損、貨差和環境污染問題,自貿試驗區連云港片區立足口岸實際,創新進口礦產品“散改集”作業模式,允許進口礦產品卸船環節將貨物裝入集裝箱存放,海關放行后直接提離。該創新模式既有效避免貨物損耗和品質變化,減少礦產品粉塵對環境的污染,又有效提高貨物通關效率。
中亞鉀肥過境“集改散”直裝模式。針對中亞過境化肥國際周轉時間長、港口作業污染大、貨物中轉貨損問題,自貿試驗區連云港片區積極探索中亞鉀肥過境“集改散”直裝新模式,中亞過境鉀肥搭乘國際班列運抵霍爾果斯口岸后,在海關監管系統辦理過境轉關申報,班列在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卸火車后直接分流至連云港碼頭“過境集裝箱專用監管區”,全程無紙化辦理出口核放,裝船工藝采用“集裝箱翻轉”新工藝,將過境鉀肥直裝入散貨船。“集改散”直裝新模式實現了中亞鉀肥國際中轉運輸“零等待”“零污染”“零貨損”。
國際班列“鐵空聯運”模式。為充分發揮連云港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優勢,完善國際班列運輸服務模式,自貿試驗區連云港片區積極探索國際班列“鐵空聯運”新模式,通過創新設計聯運方案,貨物可以在連云港國際班列發出,經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換裝土耳其航空飛機飛往伊斯坦布爾,進而抵達全球目的地,為客戶提供兼具性價比和時效性的物流新選擇,同時也為片區培育跨境電商、郵包運輸等新業務以及完善班列運輸產品結構起到推動作用。
自貿試驗區連云港片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堅持“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制度創新成果顯著。截至目前,已累計形成制度創新成果超200項,其中50項在全省復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