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李江 叢日杰)春日的臨洪河口濕地,映入眼簾的是一幅萬物共生、萬鳥翔集的靈動生態畫卷。近年來,江蘇省連云港市以候鳥棲息地保護為核心,構建起多維立體的候鳥保護體系。目前,已有302種鳥類在連云港“安家落戶”。
生態家底豐厚,候鳥愿意來。連云港市河湖蜿蜒舒展,濕地總面積23.3萬公頃,處在東亞—澳大利西亞這條國際候鳥遷徙通道上,是“鳥類空中走廊”的關鍵生態驛站。“為強化候鳥棲息地保護,連云港市不斷完善候鳥棲息地保護體系,建成了以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候鳥遷徙通道為主的候鳥棲息地保護網絡體系,為鳥兒們打造‘中途補給站’和‘安全越冬港’。”連云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市現有森林公園6處、濕地公園及濕地保護小區63處、省級陸生野生動物集中分布區2處、省級候鳥遷徙通道(第一批)1處、國家重要候鳥棲息地2處。
多維“織網”守護,候鳥更想留。在法治保護層面,連云港市在2018年就出臺了國內首部保護濱海濕地的地方性法規——《連云港市濱海濕地保護條例》,與《野生動物保護法》《江蘇省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形成制度合力,從濕地用途管制、生物多樣性保護到違法行為懲處,織密法治保護網,共同為候鳥保護裝上了“法治盾牌”。生態修復方面,近年來,通過污染清理、地形地貌修復、岸線維護、河湖水系連通等“微創手術”,連云港市對集中連片、破碎化嚴重、功能退化的濱海濕地進行修復和綜合整治,逐步恢復濱海濕地生態功能。同時,陸續開展臨洪濕地和贛榆海州灣重要候鳥棲息地修復,在海州灣沿線打造了鸻鷸類水鳥高潮棲息地,讓濱海濕地重現“灘涂連綿、萬鳥翔集”的原生風貌。
智慧系統護航,候鳥更安心。為保障候鳥遷徙安全,連云港市在臨洪濕地建立了市級野生動物管護站點1個,在繡針河口、青口河口、臨洪河口、新沂河口、埒子河口等候鳥遷飛關鍵點,安裝智能物聯網攝像頭6個,利用視聯網技術和野生動物識別系統,構建鳥類棲息地遠程監測網絡;結合大數據、AI智能監測、雪亮工程等手段,利用無人機巡航、電子監控共同織就200平方公里巡護網絡,為遷徙候鳥點亮生命燈塔。這些智慧系統讓破壞鳥類及棲息地違法活動無所遁形。
數據是最好的例證。鳥類監測顯示,連云港市濱海濕地珍稀瀕危鳥類逐漸增多。2021年以來,在臨洪河口、青口河口等候鳥棲息地修復區陸續新記錄到珍稀瀕危鳥類9種,包括國家Ⅰ級保護鳥類丹頂鶴、東方白鸛、卷羽鵜鶘、白鶴、黑臉琵鷺、白頭鶴,國家Ⅱ級保護鳥類白琵鷺、疣鼻天鵝、灰鶴等。其中東方白鸛單次記錄種群數量由2021年的56只增加到800多只。
“我市將以候鳥遷飛通道保護修復行動為契機,切實提升重要候鳥棲息地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不斷完善候鳥棲息地保護體系和遠程監測網絡,以實現人鳥友好為目標,努力構建科學規范的候鳥及其棲息地保護新格局。”連云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4月20日至26日是江蘇“愛鳥周”,連云港市將開展各類宣傳活動,全面提高廣大群眾保護鳥類等野生動物的積極性,營造人們熱愛自然、愛鳥護鳥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