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周瑩 朱迅 劉茜文 通訊員 連科)7月27日9時28分,滿載排水量7000噸的全國首艘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未來”號經過48小時航行,抵達母港連云港港。該船建成填補了我國船舶與海洋裝備實海驗證中試平臺的空白。這標志著無錫、連云港共建的全國首個“移動海上實驗室”正式進入海上試驗階段,江蘇南北聯動大文章再譜新篇。
無錫和連云港是省委、省政府“做好區域互補、跨江融合、南北聯動大文章”的新“合伙人”。作為南北聯動重大科學基礎設施項目之一,“未來”號由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和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聯合設計,中船澄西總裝建造,于2023年10月18日開工建造。“未來”號總長110.8米,滿載排水量7000噸,最大航速超15節,定員80人,續航力大于10000海里,自持力超60天,具備無限航區航行能力。
“這是一艘新型綠色智能技術的試驗船、深海裝備支持船、‘移動海上實驗室’。”太湖實驗室執行主任葉聰介紹,“未來”號光主控室的操縱系統就有8個。
“未來”號從設計初期就按“樂高邏輯”設計,全身留滿了標準化的“接口”,讓其可以“即插即用”。這就意味著新型船舶發電機組、深海絞車、雷達等都能通過其精準可控的工藝流程,相對快速、安全地在海上或碼頭完成更換和集成測試。科研人員還可以借助其自帶虛擬仿真先導技術,在真實換裝前能先在虛擬仿真場景里演練方案。
“未來”號擁有具備綠色智能引擎。其配備環形直流閉合母排,相當于給船舶的電力供給系統修了條環形高速路,多臺發電機和推進器可以隨時切換接入。偶有設備罷工,電力導航會自動繞路。多相整流和變速發電技術則為船舶發動機裝了個“智能大腦”,可根據用電需求,把發電機轉速和輸出調得精準匹配。這就意味著不管換發電機還是變頻器,電力系統都能無縫對接。
“未來”號還可實現系統自主決策。其搭載自主研發的MarineNet系統,可以24小時實時監測船的狀態和大海,還把數據打包傳給船上的“大腦中樞”。靠著這些數據和智能算法,“未來”號能自動算最優航線躲風浪,并借助DP-2級動力定位和全航速減搖鰭,在海上平穩行駛。更重要的是該系統還如同一位“設備醫生”,可以提前查找船舶安全隱患并報備。此外,其還可為更高級別的船舶自主化技術提供中試驗證平臺,為未來的無人船“出題考試”,能實施從傳感器“小零件考生”到自主航行系統“壓軸大題”的全鏈條實海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