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通訊員 畢建宇 葛雁 許媛媛)8月的海風掠過連云港海岸線,在連云港市徐圩新區東香湖畔的鹽堿地里,一株株新栽的蘆竹苗正迎風舒展。徐圩新區位于沿海地帶,鹽堿地面積占全市耕地10%~15%。原土土壤PH介于7.8-9.3之間,土壤含鹽量普遍高于9 g/kg。隨著土層深度的加深土壤鹽度呈顯著上升,是典型的重度鹽堿地。這片曾近乎荒廢的土地,如今被1.5米高的翠綠莖稈覆蓋。在全國環境日前夕,這項鹽堿地生態治理工程交出了首份成績單:栽植僅半年的蘆竹根系深扎1.5米,像天然排鹽管網般將土壤鹽分拉低45%,這片江蘇省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工程,用根系編織出土地修復與“雙碳”戰略的生態答卷。
傳統的鹽堿地治理方式成本高昂且效果有限,而鹽堿地生態治理及高值化利用示范項目創新引入多倍體蘆竹——這一耐鹽堿、抗逆性強的“能源草”,在無需占用良田的前提下,通過自然修復力改良土壤。蘆竹草料具有產量高、熱值高、粗蛋白含量高(17%~22%)等特點,在陸地種植并實現機械收割,收割成本低,產品可資源化;應用于高濃度水的高負荷快速植物吸收凈化消納,可實現低成本運營維護管理。每畝蘆竹年固碳量達6噸二氧化碳,是普通森林的25倍;碳匯技術成本相較于工業化碳捕集與封存技術要低2~3倍,是目前最經濟有效的“碳吸收”手段。
目前,徐圩新區鹽堿地生態治理及高值化利用示范項目一期已完成350畝鹽堿地栽植,覆蓋徐圩新區東香湖、張圩港河等8個地塊,通過科學種植工藝,如分株移栽、化學除草和滴灌系統,當年種植當年收割,蘆竹成活率達93%以上,畝產生物質4~6噸,可連續高產15年。
在東香湖水系的監測終端,一組數據揭示著生態奇跡:土壤的水溶性含鹽總量從表層土的10g/kg降至5.5g/kg,pH值從9.15降至8.1。由于蘆竹根系發達,在生長過程中深入土壤,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通氣性和透水性,有利于鹽分的淋洗和排出。該項目的重要階段性成果,不僅積極響應了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總體規劃》和江蘇省海洋產業發展行動方案,也為新區構建“海綿城市”提供技術支撐,更將鹽堿地“包袱”轉化為生態資產。
作為生物質能源,蘆竹具有凈化水質、吸附粉塵和VOCs的功能,可以極大程度減少霧霾的形成,釋放出的有機物可以降低空氣中有害氣體的濃度,顯著提升區域生態韌性,為徐圩新區碳達峰提供低成本解決方案。
隨著350畝蘆竹示范田迎來首個收割季,徐圩新區鹽堿地治理的生態效益已轉化為多維度資源價值。后續將重點開發造紙原料、景觀綠化、動物飼料、沼液消納等研究方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未來,徐圩新區將繼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指導思想,持續探索自然解決方案,讓每一寸土地都成為“雙碳”目標的堅實基石,書寫資源再生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