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咱們縣里銷售的水晶佛珠手鏈都是先高價代加工,然后再賣出,只能賺薄利,原因就在于我們沒有掌握這項加工技術。我就想用這個技術來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日前,面對記者采訪,曲陽鄉前張村大學生村官趙中剛臉上流露出倔強不服輸的神情。
趙中剛來自安峰鎮,2012年8月,23歲的他從揚州大學畢業后,帶著知識與熱情來到了曲陽鄉,擔任前張村村委會主任助理。“我想憑借自己的知識優勢,帶領鄉親們走上致富路,成為真正被大家認可的村官。”懷揣這一信念的趙中剛,借助當地豐富的水晶資源,工作之余學習水晶鑒別、加工等知識。在幾個月的觀察后,趙中剛決定不走販賣原石致富的老路子,要做專業生產與銷售水晶佛珠手鏈的生意。
趙中剛的想法也得到了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不僅為他提供了3萬元創業啟動資金,還免費提供一塊廠房用地。銀行也授信其10萬元貸款。這讓趙中剛更加堅定了信心,他與多年從事水晶飾品銷售的朋友顧德軍合伙投資近100萬元成立了“中剛水晶商行”,專業加工銷售水晶佛珠手鏈。
為彌補加工知識的不足,趙中剛專門去了廣東一家水晶佛珠手鏈加工企業拜師學藝一個多月。學成后,趙中剛購買了水晶原石,切割機、拋光機、窩珠機、中磨機、真空灌澆機等一系列生產設備,開啟了人生第一次創業之旅。
然而,事情發展并沒有想象中的順利。“一些工藝看別人做著簡單,自己做起來卻是另外一回事。”回想最初的挫敗,趙中剛一陣感慨。就拿拋光技術來說,把握不好度直接會影響到成品的價格和銷量。
“最初的幾次嘗試全都失敗了,我也聘請一個有技術的外地人過來指導,可是‘遇人不淑’啊!”趙中剛告訴記者,他曾以每月1.2萬元的高薪聘請過一個廣東的技術人員,并報銷機票,提供住宿,可是一個多星期里對方非但沒給他解決什么技術難題,反而仗著技術要求趙中剛一次性再多打三個月的工資給他。
“為了開張,那么多困難都已經克服了,哪能到這關鍵一步撂挑子。”趙中剛提了提精神,鼓了鼓干勁,又開始了新一輪“摸石頭過河”,一次不成功就再試一次,絕不輕言放棄。“在休息的時間若有人想找趙中剛,只要往放置拋光機的廠房跑,就對了。”顧德軍提起趙中剛當時的執著與努力,不由地佩服。顧德軍告訴記者,珠子拋光處理七八個小時后,每隔兩三個小時便要人工向拋光機中加水一次,所以趙中剛經常要夜間定鬧鐘,半夜起床給機器加水保證機子順利運轉。趙中剛遠不止在拋光一個環節遇到技術困難,如何在灌澆時減少珠子出現瑕疵的概率,如何在窩珠時提高珠子表皮柔和度等等問題,他無不是在一次次失敗的經歷中總結經驗教訓,最終尋找到了解決的方法。
功夫不負有心人。開張兩個月后,第一批成色好、圓潤剔透的石榴石水晶佛珠手鏈才歷經磨礪始出來,趙中剛也終于在實踐摸索中掌握了環環相扣的加工技藝。“第一批做出來的手鏈,我都有感情了,不舍得賣呢。”
現在,中剛水晶商行已經生產出了15公斤的鈦晶成品手鏈和30公斤的石榴石成品手鏈,還有一些南紅瑪瑙手鏈。在銷售渠道方面,趙中剛采取的是“網上網下,齊頭并進”。除了在東海水晶市場經營了一家實體店鋪,他還注冊了兩家淘寶店,向天貓商城的商家供應成品手鏈。主打的兩款產品鈦晶手鏈和石榴石手鏈近兩個月平均的月銷售額分別達20萬元和10萬元,月利潤超過5萬元。“照這樣趨勢發展,今年年底,投入資金的七八成都能回籠呢。”趙中剛一臉自信。
“光顧著自己賺錢只能是賺小錢,能帶著大家一起致富才真正有前途。”趙中剛告訴記者,他把輕松易做的打孔、穿珠的工作交給周邊沒有固定工作的婦女和留守的老人來做,讓他們也能多增加一些收入。趙中剛還專門雇了6個有一定水晶加工技術的當地村民進廠務工,并和他們切磋技藝,分享他在書本和實踐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術,帶著他們學做水晶佛珠手鏈。
“我總覺得年輕人就該拼搏一下,不管成功與失敗,只要經歷了,那就是成長。”對于自己的創業選擇,趙中剛不曾后悔,他也相信以后的路會越走越遠。(東海縣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