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日前,記者從湖南省統計局了解到,2012年該省文化和創意產業總產出高達2730億元,文化增加值約1175億元,文化產業已成為湖南重要支柱產業之一。
另辟蹊徑,盤活文化“存量”資源
近年來,湖南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體制與機制,解放文化生產力。原有的文化產業資源和存量資源被重新盤活,“起死回生”,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據記者了解,到2012年6月30日,全省14個市州、122個縣市區的文化行政管理體制和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任務全面完成;全省90家國有文藝院團,除中央確定5家保留事業單位性質以外,85家列入體制改革的院團全面完成改制。
在今年1月18日召開的湖南全省文化體制改革工作表彰大會上,湖南省委副書記、省長徐守盛就曾指出,“充分發揮文化的重要支柱作用,向改革要活力,向市場要辦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支撐。”
湖南借助文化體制改革這股強勁“東風”,盤活了文化產業這盤大棋,一方面把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作為壯大文化市場主體的機遇,一方面重組、新建、引進了一些民營文化企業。
據悉,到2012年上半年,全省128家市縣兩級電影發行放映單位全部完成轉企改制任務;納入第一批體制改革的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全部完成改革任務;全省109個有線網絡單位已全部整合進湖南有線電視網絡集團,其中97個單位實現了股權重組,全面激活了文化企業的積極性、創造性和市場效益。
而隨著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接近尾聲,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也急需巨大資金支撐。去年3月,湖南就開始另辟蹊徑,探索以系統性融資安排推動湖南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湖南省委省政府與國家開發銀行以“促進湖南文化產業大發展”為主題在北京舉行高層聯席會,簽署了《促進湖南文化產業大發展備忘錄》,達成融資總額200億元意向,為“文化湘軍”走出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備足了“糧草”。
為進一步破解全省文化產業發展中的資金缺口和融資瓶頸,推動湖湘文化由革命型向建設型的完美“轉身”。湖南省政府立足文化強省戰略,去年8月份就通過了《湖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系統性融資規劃(2011—2020)》,對未來十年湖南文化產業資金供求進行了預測。據悉,2011年—2020年湖南文化產業投資需求將呈上升趨勢,預計“十二五”期間為5900億元,年均投資1180億元,年均增速20%,2011年—2020年投資需求總量約為17900億元。
借船出海,文化“生機”競相迸發
湖南如何有效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湖南決定“借船出海”——借“品牌之船”,闖“文化之海”。
目前,湖南培育了諸如中南傳媒、天舟文化、湖南衛視、宏夢卡通等文化知名品牌,“廣電湘軍”、“動漫湘軍”、“出版湘軍”也成為湖南的一張張響亮名片,文化產業總部經濟帶來的集聚效應日益凸顯。
作為湖南文化產業發展集聚區的長沙天心文化產業園只是湖南文化產業“借船出海”的一個縮影。
天心文化產業園是中南五省(湘、鄂、皖、贛、黔)唯一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成立近3年,園區現已形成演藝娛樂、文化傳媒、文化創意、文化旅游和藝術品交易五大產業,該園區吸引了中南國家數字出版基地發展有限公司、湖南文化城發展有限公司等企業的入園發展。
“我們文化產業園要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富集、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長沙市天心區區長、天心文化產業園管委會主任曾超群認為,緊緊抓住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園、國家廣告產業園和中南國家數字出版基地等三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發展“牌子”入駐的歷史機遇,努力把長沙天心文化產業園打造成為全國文化產業發展新標桿。
據悉,目前,天心文化產業園文化企業總數達到1680家,去年文化產業生產總值達102.8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達62.2億元。
隨著越來越多文化產業資源向園內聚集,天心文化產業園的品牌集聚效應日益明顯。預計到2017年,天心文化產業園注冊文化經營單位將超過400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超過120家,文化產業年總產值有望達200億元,為文化產業集聚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與載體。
據記者了解,目前,湖南省共有國家示范園區1個、示范基地9個,園區基地總產值達到25億元;2006年到2012年,《中國文化品牌報告》共發布322個文化品牌,其中“湘字號”文化品牌就高達36個,占11%。 (編輯:王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