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11月19日,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四十二次雙周協商座談會在京召開。會上,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圍繞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的成就、面臨的挑戰和文化部推動非遺保護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工作等發言。
項兆倫說,十多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社會的廣泛參與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生產性保護等保護方式在實踐中得到廣泛響應,社會公眾參與保護傳承非遺的意識與積極性不斷增強。《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011年正式頒布施行,全國已有20個省(區、市)頒布了非遺保護條例。符合中國國情的非遺保護體系初步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初步形成。我國共有38個非遺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是入選項目最多的國家。非遺保護工作機構逐步完善。中央財政設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截至2015年已累計投入42億元。96所非遺保護利用設施列入《國家“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設施建設規劃》。在非遺保護實踐中,文化部與各地文化部門、專家學者共同探索實踐了多種保護方式。
項兆倫同時表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源于農耕文化,經濟社會轉型所帶來的巨大改變是非遺普遍面臨的外界威脅。一些非遺代表性項目失去了生存土壤和空間,面臨消亡的危險,個別門類的項目與現代生活逐漸脫離,后繼乏人,受眾急劇減少。傳承人群普遍存在文化素養不足、知識面較窄等弱點。可持續的保護傳承機制還不健全,代表性項目保護情況缺乏有效的監督和評估。針對這些問題,文化部在推動非遺保護工作中進一步提出并強化了三個理念:一是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的理念;二是在提高中保護的理念;三是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生態保護理念。
項兆倫介紹,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非遺保護工作將從“搶救保護、建章立制”的基礎工作階段轉入“提高保護傳承水平”的縱深發展階段。文化部將以“鞏固搶救保護成果,提高保護傳承水平”為指導思想,進一步完善制度,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努力擴大傳承人群,擴大非遺受眾,增強傳承活力,推動非遺保護事業可持續發展,重點做好八項工作:一是推動振興中國傳統工藝;二是加強傳統戲曲保護,推動傳統戲曲振興;三是推進搶救性記錄工程和非遺數據庫建設;四是啟動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評審工作;五是開展保護規劃編制和項目實施情況評估;六是繼續推動非遺進校園、非遺進公共文化場館;七是積極推動我國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工作;八是開展非遺法貫徹落實情況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