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他畫山水,畫的是時代里的山川大河。不拘一格,但總有一種力量從中生長出來;他從未在藝術上有任何雄心,只是一種自己習以為常的勤奮和堅持;他有著用小火咕嘟著慢慢熬出滋味的人生;他為人敦厚溫和,從不顯山露水。他是山水畫家——沈國慶。
沈國慶出生于江蘇東海,從小就喜歡畫畫,最愛臨摹報刊雜志的插畫,初中時臨摹偉人像,在大家眼中他非常“會畫畫”,而且“畫得特別像”。現為南京傅抱石紀念館顧問的著名畫家徐善,當時在東海縣石榴中學當老師,沈國慶課余就常常去看他畫畫,老師就叫他一起來畫。就這樣沈國慶就算是踏入了繪畫的門檻。事實上,這個性格慢吞吞,不顯山不露水的孩子并沒有讓徐善老師過分關注,只是偶爾指點幾句,更多的是他自己的自由發揮,其實對于沈國慶來說,畫畫也只是課余的愛好而已。
1978年,沈國慶先生,進入江蘇省銅山師范學習,在當時能真正考上學校的學生也是鳳毛麟角,沈國慶系統地學習了美術的專業課程,從最基礎的美術知識,靜物、石膏、人物的寫生,到更深層次的意境和內容。繪畫,依舊是他最好的精神寄托,他常常去拜訪徐善老師,希望能夠跟老師繼續學畫,學習山水畫,徐善老師為他的畫冊專集的序作中這樣寫道:“沈國慶在中學讀書的時候我并沒有注意到他在繪畫方面的才能,便是他真誠的求知欲望觸動了我”。“在那個年頭真正想學點東西是難能可貴的,更何況是山水畫這個當時差不多被人們忘卻的中國文化藝術的優秀遺產”。沈國慶就這樣跟隨徐善老師,每天堅持畫畫,利用幾年的時間,將《芥子園畫譜》從頭至尾多遍通讀學習,每隔一段時間沈國慶會向老師交上自己的作業,從作業中徐善老師看到了他的進步,“從一片空白走到了山水畫,向著中國山水畫的真諦靠近” 。
沈國慶告訴記者:“我在繪畫上從未想過要有什么成就,只是覺得十分有樂趣,繪畫是我生活的重要部分,就這么畫著學著,后來發現這些畫還可以送出去參加展覽”。繪畫首先要向傳統學習,中國山水畫歷史悠久,沈國慶用很大的力氣去研習古代山水畫的精髓,大量臨摹宋代范寬、郭熙、清代四王和龔賢的作品,范寬用筆雄勁而渾厚,筆力鼎健,墨韻厚實而滋潤,畫山石落筆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筆觸畫出巖石的形貌質感。龔賢筆觸老辣樸拙,沉著穩重,禿筆與尖筆兼用。他更潛心領悟“與其師人,不若師諸造化”的道理。影響沈國慶先生畫風最大的還是新金陵畫派傅抱石、錢松喦、亞明、魏紫熙、宋文治幾位大師,特別是傅抱石的作品,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沈國慶的畫作中明顯看出:畫意深邃,水、墨、彩融合一體,有蓊郁淋漓、氣勢磅礴效果,人物線條亦有勁健之風。 沈國慶先生認為:“前輩們創造了很多輝煌的歷史,他們的手法、構圖、意境是我們學不完的,都是珍貴的財富,樹的畫法,石頭的畫法,云霧的畫法,都紛繁復雜,各有風格。”不同地區的自然景觀各有特色,山石、樹木、溪流、大川、人文等都韻味有別,這就需要畫家深入生活,切身去感受山水之美,山水之意。太行山、華山、黃山、長江、黃河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有時候一個好的作品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進行調整,中間會產生很多想法,主題、構圖都在變,每一張畫都要經過多次再創作的過程。他的作品《大河上下》的第一稿是在2009年,2012年至2014年又畫了6稿,5年來這一主題目前已經做了多次調整。 沈國慶的作品中我們常能看到與傳統中國山水畫不同的東西,他曾接受過專門的西洋畫教育,也接受了傳統中國畫的系統學習,為了提高用筆能力,他年復一年苦練中國書法,從書法藝術中汲取營養。他的藝術世界里,除了黑白灰的基調之外,亦有讓人眼前一亮的色彩斑斕,西洋畫的功底在他的中國山水畫作品中若隱若現。中國東海是著名的版畫基地,沈國慶的畫作中亦有從版畫借鑒來的大塊面強調黑白明暗的表現手法。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主編賈德江評價他的作品“從傅抱石入手,上溯前賢,畫風含倉帶潤,以柔美筆意寫出雄壯之氣。散鋒出筆,奔放超逸,空靈清秀,巧趣天成,有古雅蒼辣之致,有解衣盤礡之勢。粗服亂頭而不雜亂,橫涂豎抹而有節律,重視筆墨的修煉,日趨爐火純青。既有外美,更有內秀,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情景交融,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目前,沈國慶先生為東海縣文化館國畫專業教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資格、中國水墨研究院院士、北京南海畫院特聘畫家,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畫家,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連云港市書畫院畫師。其主要代表作品有:2010年《霧鎖蒼山》獲江蘇省第九屆“五星工程獎”金獎。2013年《云飛峭壁萬壑幽》入選江蘇省“文華獎”美術作品展。《大河之歌》獲2015首屆八大山人全國山水畫展。 (優秀獎 最高獎)。2015年《大岳觀云》入選“重溫經典”婁東全國山水畫展。《大河上下》入選慶祝建國六十周年江蘇省美術作品展。
梅花香自苦寒來,沈國慶的畫如其人,陽光、大氣、從容、給人以力量與美感,這與他生活積累、刻苦努力分不開的。至今,沈國慶先生依舊堅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人生理念,采擷山川萬物的靈氣與生機,用他最好的靈感去創作他的每一幅畫,我們也衷心希望這位山水畫家的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