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金榮 應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建設美麗中國置于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全力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實現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連云港作為“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的核心先導區,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奮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動態平衡。
節能降碳為導向,有力有序推進雙碳工作。圍繞“山海相擁、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連云港建設,持續以節能降碳為導向,加快落實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高效落實九大行動,有力有序推進雙碳工作。一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快推動鋼鐵、化工、石化等傳統產業綠色化高端化智能化發展,加快工業領域低碳工藝革新,淘汰低端產能、落后工藝,實現減污降碳;做精做細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著力打造成國內領先的新材料產業基地、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新能源基地等;做大做強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推動產業結構由高碳向低碳、由低端向高端轉型升級。二要積極有序調整能源結構。突出對能耗強度剛性約束,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大力發展風光核等新能源發電及綜合利用,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深度剖析碳排放總量和強度相關指標,把握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主動權;加強能源基礎建設,穩步發展核電、核能供熱,大力推進電網、天然氣管網、贛榆LNG接收站等項目建設,推動風電裝備制造業規模化、集聚化、高端化發展,打造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擴大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裝機上網規模,提升能源網絡與電力網絡互聯互通承載能力。
生態擴容為抓手,全力筑牢綠色生態屏障。圍繞海濱城市定位,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實施公園城市、農業公園建設行動方案,以生態擴容為抓手,全力筑牢綠色生態屏障。一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和修復。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推進林地、綠地、濕地、自然保護地“四地”同建,構筑綠色生態屏障;加快推進月牙島濕地公園、新浦磷礦濕地公園建設,對生態區位特別重要或受嚴重破壞的自然濕地予以搶救性保護,持續推進石梁河水庫生態修復工程,建設環湖生態環,打造庫區生態景觀廊道,強化濕地保護與修復。二要加強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積極推進海州灣連云段—連島港口區、海州灣連云段—臨洪河生態修復區、海州灣贛榆段—海頭旅游區和前三島島礁岸段的美麗海灣建設;重點加快贛榆區海岸線修復,建設親海廊道,拓展公眾親水岸線,構建藍色生態屏障。三要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全面完成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評估,盡快形成全市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成果,建立生物多樣性數據庫,夯實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積極推進前三島、云臺山等生態島試驗區建設,實施補植、林分改造等措施,優化云臺山森林生態功能。
綠色動能為核心,打通“兩山”雙向轉化通道。立足連云港山、海、港、島、林、濕地等優良生態本底,持續以綠色動能為核心,深入實踐創新,科學長效保障“兩山”雙向轉化。一要因地制宜為綠水青山貼上“價值標簽”。探索建立具有連云港特色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評估指標體系、技術規范和核算流程,對海域、海岸線、海島生態資產和海洋生態產品的實物量、質量和價值量進行調查統計、評估與核算,為綠水青山貼上“價值標簽”,摸清生態產品家底,將無形生態算出有形價值,夯實雙向轉化基礎。二要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實現“綠”“富”共贏。發揮市政府主導作用,設立生態補償專項資金,統籌協調各方資源,引導和鼓勵全社會參與生態補償;確定云臺山風景區、臨洪河口濕地等生態功能重要、生態環境敏感脆弱的地區為補償地區,確定護林員、環保志愿者等從事生態保護工作的單位和個人可得到合理的經濟補償和社會認可;加強與上級部門溝通協調,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生態補償資金;開展碳排放權交易、水權交易、林權交易等,豐富生態產品交易,創新探索市場化補償模式。
創新制度為動力,健全綠色創新生態制度體系。連云港“河長+流域長”制獲得國家河長辦推廣,全國率先完成戰略環評和“三線一單”試點等,生態制度體系日趨完善,要持續以創新制度為動力,健全綠色創新生態制度體系。一要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持續強化“三線一單”在環境準入、園區管理等方面應用,統籌市域空間規劃和產業布局,實施差別化生態環境管控措施;實施工業園區生態環境限值限量管理,引導園區和企業主動治污減排,實現最小環境損失獲得最佳生態經濟效益;加快環評與排污許可融合,打破排污許可等環境管理制度間數據壁壘。二要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構建陸海統籌、全域覆蓋的生態環境監測監管體系,實現生態環境實時監測與精準治理;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因地制宜實施海洋生態修復工程,筑牢區域生態安全屏障。三要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將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作為各級政府環保責任紅線,考核結果作為區域資金投入、項目審批和政策扶持的參考依據;深化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聚焦水、土、氣、海洋四大要素,構建具有連云港地域特色的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切實提升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落實的剛性約束力。
本文系第二屆淮海經濟區黨校智庫合作聯盟調研課題:新發展理念下淮海經濟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與空間差異研究(HHDXZK242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共連云港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室中共霍爾果斯市委黨校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梁紅燕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