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李耀華)在8月31日召開的連云港市城市工作會議上,連云港市委、連云港市政府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根據《意見》,連云港市將深入實施“城市東進、擁抱大海”發展戰略,不斷提升城市發展水平,加快城鄉發展一體化步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江蘇“一帶一路”交匯點核心區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連云港市將著力推動城市科學、有序、高效、安全、便利發展,推進現代化港口工業城市、區域性國際物流樞紐城市、山海相擁海濱旅游城市和生態宜居城市建設,加快建成國際化海港中心城市。到2020年,建設用地控制性詳細規劃覆蓋率100%,城市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連云港市城鎮化率達到68%,中心城區人口達到200萬人,建設用地規模達到230平方公里,創建成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人居環境獎城市。
強調堅持“多規合一”
完善統籌城鄉發展
《意見》強調堅持規劃引領,做到建管并重。將著力完善城市功能,切實解決好群眾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等問題。連云港市將加強規劃編制和審批管理,把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等理念融入規劃全過程,建立“規劃一張圖”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各類規劃的相互銜接,實現重點片區城市設計全覆蓋,彰顯“顯山、露水、見海、融綠”城市視廊和天際線。未來海州城區以行政商務、公共服務、科教文化、旅游休閑、新型居住等功能為重點,著力打造城市行政商務集中區、城區公共服務中心區、科教文化旅游產業示范區、城市新型居住區。連云、贛榆區及其他各功能板塊也將更加精準定位,將依托高鐵、空港、海港三大樞紐,整合城市商業功能布局和配套開發建設,打造三大城市特色商圈。并將堅持以港口為龍頭,產業為支撐,城市為依托,融合發展為途徑,統籌港口、產業、城市之間的空間布局關系,促進港產城深度融合發展。
《意見》指出,要統籌城鄉發展,完善新型城鎮化發展體系,努力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強化沿海城鎮發展帶空間集聚作用,形成港產城梯度漸進空間格局,加快沿海地區一體化發展。沿東隴海城鎮軸依托連徐客專、東隴海線、連徐高速等交通通道,著力提升沿線城鎮的產業人口集聚能力,增強對“一帶一路”交匯點的支撐作用。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突出便民設施建設
《意見》指出,要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建立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推進共有產權機制建設,逐步實現保障方式從集中建設、實物保障為主向分散配建、貨幣補貼保障為主轉變,構建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到2020年,連云港市住房保障體系健全率達到95%以上。加大對老舊小區改造的政策支持和財政資金投入,有序推進老舊住宅小區綜合整治改造,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積極推進老舊小區電梯更新、多層住宅加裝電梯、無障礙設計和設施改造。到2020年,連云港市基本完成現有城鎮棚戶區、城中村和危房改造任務。
《意見》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突出便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著力構建“10分鐘基本公共服務圈”,完善中小學、幼兒園、菜連云港市場、便民超連云港市、社區養老、醫療衛生、文化服務和物流配送等設施,形成以社區級設施為基礎,連云港市、區級設施銜接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網絡體系。合理規劃建設廣場、公園、步行道等公共活動空間,方便居民文體活動,促進居民交流。舊城改造中10畝以下不能與周邊整體開發的地塊,一律作為街頭綠地。強化綠地服務居民日常活動的功能,讓連云港市民在居家附近見到綠地、親近綠地。提高公共自行車、綠道慢行系統等公共服務設施覆蓋率,每年將規劃新建街頭游園10個。
提升城市承載能力
完善道路交通設施
《意見》指出,要全面實施公交優先戰略,制定城市公共交通規劃和公交客運服務成本規制方案,強化對公交發展的政策支持,實現大連云港市區公交規劃一體化。優化客貨運樞紐布局,完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加快鐵路綜合客運樞紐建設,統籌機場、鐵路、港口、公路與公交、出租等場站設施的高效銜接,加強城市交通一體化換乘銜接。以提高公共交通分擔率為突破口,健全完善公共交通體系。加快發展公共自行車。實施“互聯網+便捷交通”行動,提高公交換乘便捷性,推進中心城區“步行5分鐘到達”全覆蓋。到2020年,公共交通分擔率達到30%以上,建成區公交基礎設施及配套服務基本完善,創建省級公交優先示范城市。
《意見》指出,要改善提升城市對外交通出行條件,全面邁進高鐵時代,建成現代化對外快速交通網絡,融入上海2小時、南京1.5小時交通圈,徐州、青島1小時交通圈。構筑與中心城區空間布局相協調的城市快速路網體系,到2020年,實現城市組團之間30分鐘內快速通達、對外交通15分鐘可上高速,過境交通、疏港交通與城市交通實現有序分離。加快城市快速通道建設,建成臨洪大道,與204國道、徐新公路、海濱大道銜接,形成城市外環快速通道。加強街區的規劃和建設,落實“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打通各類“斷頭路”,提升城市道路通達性和微循環能力。加強停車設施規劃建設,合理配置停車設施,實現停車空間的高效利用,有效緩解“停車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