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wǎng)】(通訊員 夏興儉 王丹丹)昨日下午,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2號樓8樓血液科,歷時4小時45分鐘的造血干細胞采集終于結束,此次捐獻造血干細胞的灌云縣南崗鄉(xiāng)張薛村村民張付玉成為江蘇省第690例、連云港市第20例、灌云縣第6例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志愿者。隨后,等候在這里的北京道培醫(yī)院醫(yī)生立即護送216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搭乘當天的高鐵返回,為一名5歲患有白血病的女孩實施移植手術,為患者送去新生……
▲造血干細胞采集
與移植醫(yī)院醫(yī)生一同來到南京的,還有那位年輕父親的感恩信。“遠方的親人……感謝您的無私給了孩子第二次生命,她今年只有5歲,還不會寫字,就讓我這個父親代她寫這封信吧!”“等孩子慢慢長大懂事了,我們一定會言傳身教,讓她做一名骨髓志愿者,也會教育她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向社會撒播愛心,將您的這份愛和善念傳遞下去,帶給更多人光明和希望。”“萬幸有您相合,慶幸有您相援,一次受恩,終生感恩,永遠為您和您的家人祈福——好人一生平安!”
▲受捐女孩父親寄來的感謝信
“志愿者張付玉是一個很善良的小伙子。”灌云縣紅十字會副會長趙興榮告訴筆者,現(xiàn)年27歲的張付玉4歲時,父親過世,母親改嫁,跟著奶奶一起生活,年邁的奶奶無力維持他繼續(xù)讀書,不得不因貧輟學。生活的困苦和磨難沒有擊垮他,反而讓張付玉更加的堅強。2014年,奶奶去世后,他又跟著在縣郊開農(nóng)機修理門市的伯父張名金生活。隨著伯父年紀大了,張付玉就在堂哥張義鵬的修理廠打工。
▲張付玉與自己捐獻的干細胞合影
奶奶和伯父一家收養(yǎng)的善舉讓張付玉更加珍惜生活、感恩家人。2009年2月的一天,張付玉剛過完18周歲生日,去縣城辦事的他路過采血車,聽到“獻血可以救命”的宣傳,他毅然參加了無償獻血。“無償獻血讓我那個生日變得更有意義。因為我已經(jīng)成年了,要更多地學會承擔、懂得付出。”截至目前,張付玉已無償獻血11次,獻血量達3600毫升。 隨著獻血次數(shù)的增多,他對“無償獻血無害健康、有益他人有益社會”的了解也越多越多。2016年12月,在血站工作人員的動員下,張付玉加入了中華骨髓庫。“當時就心想著要是能救人就好了”,這個小小的心愿一直埋藏在他的心底,一直到今年6月接到縣紅十字會初配成功的電話,張付玉毫不猶豫就答應了。
通過網(wǎng)絡查詢,張付玉了解到,在我國每年有近百萬患者需要造血干細胞移植,僅白血病患者每年新增4萬余人。造血干細胞移植成功的關鍵在于患者與捐獻者兩者的HLA分型必須相合,這種相合率在同卵雙生兄弟姐妹之間為100%,在有血緣關系的兄弟姐妹之間為25%。而非血緣關系中HLA相合率約為1/400~1/10000。他還詳盡地了解了造血干細胞捐獻的流程,以及相關注意事項。隨后,張付玉開始了“養(yǎng)身”計劃,健康飲食、強身健體、嚴控感冒。
到了9月份體檢的時候,張付玉被查出甲狀腺有個結節(jié)以及腎上有個小囊腫,其他各項指標都很正常。這讓他很揪心,萬一不能捐獻怎么辦?10月,灌云縣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帶著張付玉到縣人民醫(yī)院進行問診,醫(yī)生說這兩個小問題絲毫不影響造血干細胞的捐獻,這下,張付玉心里的石頭終于放下了。
▲11月14日,張付玉在伯父的陪同下到南京捐獻造血干細胞
11月16日,張付玉在伯父、灌云縣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陪同下,赴南京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開啟他的“義捐之旅”。在南京期間,這名善良的小伙子還做了一件好事:20日,他在蘇寧環(huán)球購物中心撿到一把奔馳車鑰匙,在等失主未果的情況下,他委托來探望的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代為轉交給商場物業(yè),幫助尋找失主。
“用我4時3刻鐘干細胞分離捐獻,換來小姑娘新生的希望,值!”造血干細胞采集結束后,張付玉欣慰地對筆者說。中華骨髓庫江蘇分庫主任丁玉琴說,張付玉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崇高義舉不僅挽救他人的生命,也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和社會擔當?shù)捏w現(xiàn),更是“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的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