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李慧 吳晨光)雖然不是傳統的農忙時節,但是對于灌云縣人大代表、小伊鄉農技推廣站站長張萬兵來說,這段時間也是夠忙的。小伊淺水藕養殖以及藕蝦工作面積廣,又是“蔬菜之鄉”,蔬菜大棚較多,所以他幾乎每天都在藕塘、菜棚之間穿梭,為農戶們提供技術支持。
12月25日上午,天氣陰沉、偶爾夾雜著小雨點。9點左右,張萬兵按照約定來到小伊鄉后場村的陳軍淺水藕種植家庭農場。
“制作藕粉啦?”一下車,張萬兵就和陳軍家門口正在制作藕粉的村民們打招呼。“張主任來啦!”幾人笑著和張萬兵打招呼。
聽說張萬兵來了,陳軍很快從外面趕回來,與張萬兵一起到家對面的藕塘。一條東西走向的水泥路橫穿陳軍的淺水藕田,幾位村民沿著水泥路將堆滿藕的車推到陳軍家門口。
陳軍妻子徐玉梅告訴筆者,昨天采的藕全部被商販上門收購了,這些剩下的藕有些破損,但品質沒有問題,洗干凈以后加工成藕粉出售。“工人有的是附近村民,有的是自己家親戚,平時都在這里干活掙錢。”
陳軍在本村包了七八百畝地,種植淺水藕、養殖龍蝦、青蛙、澳龍等。張萬兵邊看邊叮囑陳軍說:“水不夠肥,水位要繼續保持,不然萬一水降下去了,容易結冰,帶籽蝦會被凍死。”
筆者不禁好奇地問張萬兵水肥不肥怎么看出來,張萬兵笑著說:“水肥不肥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了,水不肥的話會比較清澈,一眼可以見底,而且會長青苔。”
張萬兵又囑咐陳軍接下來應該注意的事項,讓陳軍有不懂的地方隨時電話聯系他。徐玉梅接過話茬對我們說:“張主任對我們很是照顧,一周至少來指導一次,我們能有今天離不開張主任的指導。”陳軍夫妻倆要招呼張萬兵喝點茶再走,但張萬兵看了下時間,已經10點多了,要趕去下面幾家。
告別陳軍夫婦,張萬兵便前往該鄉蔬菜專業村花廳。雨點大了些,地上的泥因為濕而粘鞋子,張萬兵深一腳淺一腳走著,不知不覺中,不僅鞋子上沾了泥,褲腿上也甩上泥巴。
來到豆角大棚內,農戶高慶和向張萬兵求教:“準備幫豆角秧扯了,接下來種植甜瓜了,但是感覺土有的紅有的白,不知道出什么狀況了?”張萬兵蹲下身仔細檢查,立馬得出結論:“種植時間久了土壤產生次生鹽漬化了,你用點草撒在地里試試,可以緩解鹽化土壤。”
隨后,張萬兵又來到農戶費年勇的萵苣大棚,發現萵苣得了灰霉病,讓費年勇快點救治一下……幾個大棚走下來,張萬兵的鞋上沾滿厚厚一層的爛泥。11點半左右,張萬兵冒著小雨奔赴下一位農戶家。
在小伊鄉,提起張萬兵,人人都豎起大拇指。他把小伊鄉當成第二個故鄉,在這里一干就是近30年,引導鄉親們學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獻出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