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是推動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核心生產力。算力券能進一步調動廣大經營主體運用算力資源的積極性,為算力產業注入更多活力。
•要引導支持算力企業加強研發創新,為市場提供更多可選擇性;各地應結合實際情況,切實提升算力券管理使用績效,避免閑置浪費。
近日,貴州向72家省內外企業發放首批算力券,用于企業購買當地算力服務或數據交易產品時抵扣一定比例費用,引發關注。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澤彩表示,算力券是政府發放給企業的一種創新型消費券。通過政府補貼的方式,引導、撬動、扶持中小企業以更少成本使用更多算力資源,進一步激發算力市場活力,推動更多中小企業加速數字化轉型,夯實數字經濟發展根基。
算力是推動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核心生產力。“據測算,算力每投入1元,能帶動3元至4元的經濟產出。”王澤彩表示,算力券這種創新形式,能進一步調動廣大經營主體尤其是中小企業運用算力資源的積極性,為算力產業注入更多活力。
2023年以來,多地探索運用算力券支持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使用當地算力資源,一些地方還專門出臺了算力券管理辦法。比如,成都去年年初出臺了算力產業專項政策,建立以算力券為核心的算力中心運營統籌結算分擔機制,每年發放總額不超過1000萬元的算力券,用于支持算力中介服務機構、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和創客、科研機構、高校等使用國家超算成都中心、成都智算中心算力資源。寧夏去年8月份出臺的《促進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政策措施》提出,每年總計發放不超過4000萬元算力券,用于支持高校、科研機構、算力中介服務機構、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和創客等使用區內超算、智算資源,開展核心算法創新、模型訓練研發等。
有專家表示,算力券已成為地方推動算力產業和數字經濟發展的一個新抓手,圍繞算力券的探索正不斷深化。
算力券具體支持哪些企業,又是如何管理運營的?北京去年10月份出臺了《人工智能算力券實施方案(2023—2025年)》,明確人工智能算力券實施方案支持在北京注冊的軟件信息服務業企業和制造業企業,租用非關聯方的智能算力資源(不包括存儲、網絡、安全等其他服務),在工業、政務、醫療、金融、教育、法務、交通、文旅、科學研究、城市管理、便民服務等領域進行行業人工智能大模型訓練和應用。符合規定條件的企業,2023年9月1日及以后簽訂的智能算力服務合同(合同周期為一年及以內),均可享受智能算力合同額一定比例的算力券補貼。單次申領算力券金額最高不超過智能算力合同額的20%,同一企業每個自然年度累計申領和兌付算力券金額不超過200萬元。
今年2月份出臺的《貴州算力券管理辦法(試行)》,明確了算力券的定義、相關主體、管理規定和監督方式等。比如,明確要求算力券僅限于申領方自己使用,不得轉讓、贈送、買賣、質押、出借、重復使用等。算力券有效期為6個月,自發放之日起計算,逾期未使用的算力券將自動作廢。需求方購買貴州算力服務或數據交易產品時,可按合同成交金額的3%給予現金券的激勵,同一主體年度累計兌現額度最高不超過200萬元。
王澤彩建議,一方面,要引導支持算力企業加強研發創新,形成更豐富、便利、精準的產品體系和使用場景,為市場提供更多可選擇性。另一方面,各地應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細化優化相關管理規定,錨定成本績效導向,切實提升算力券管理使用績效,確保有需求的企業真正能用得上、用得好,避免閑置浪費。同時,要加強算力券使用效果“全生命周期”評估,根據實際情況適時調整優化,讓投入的資金真正發揮應有效益。(董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