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最新金融數據正式公布:截至7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303.31萬億元,同比增長6.3%,比上月末高0.1個百分點;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8.2%,比上月末高0.1個百分點;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同比增長8.7%,前7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3.53萬億元……
權威人士對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表示,7月金融總量增長基本穩定,月末增速與上月基本相當,社會融資規模增速高于上半年名義GDP增速(5%)約3.2個百分點,保持合理增長,反映金融持續發力支持實體經濟。
錢從哪來?
金融總量增速高于名義GDP增速,總體保持合理增長。近年來,隨著經濟轉型升級、有效需求不足和治理資金空轉,金融總量增長整體“減速提質”。
值得注意的是,從最新金融數據來看,融資方式有新特點。
一方面,直接融資加速發展。7月企業債券凈融資約1600億元,同比多約310億元。業內專家認為,在防范化解地方債務、城投債務融資規模整體收縮的背景下,這個結果其實是很不容易的,說明一些企業通過發債替代了貸款。近年來,我國直接融資市場快速發展,企業債券融資渠道更為通暢,也更好與經濟向輕型化轉型相適配。
此外,7月中國政府債券凈融資約7000億元,同比多約2900億元,有力支撐社會融資規模平穩增長。近期專項債加快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和使用也在加速落地。
另一方面,票據融資增長較多。業內專家分析稱,應看到,表內票據是貸款的組成部分,是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的重要融資渠道。在滿足真實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要求下,票據期限短、便利性高、流動性好,中小企業利用票據從銀行進行貼現,與從銀行貸款獲得資金是一樣的。
特別是在有效融資需求不足時,銀行短期內要加大實體經濟支持力度,而項目儲備不足,通過加大票據直貼、轉貼力度,將代表企業信用的未貼現票據轉化為代表銀行信用的表內票據融資,對企業也實實在在地提供了資金支持。
上述專家也提到,隨著票據利率下行,中小企業通過票據融資的成本也會相應降低,也可激發融資需求。
投向哪去?
今年以來,中國央行持續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圍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續發力,支持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力度保持穩固。
由此,金融支持重點領域力度穩固,信貸結構繼續優化。從信貸結構看,支持“五篇大文章”的金融服務持續提升。7月末,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綠色貸款、普惠小微貸款增速均明顯高于全部貸款增速。
事實上,信貸資源正在更多地流向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具體而言,7月末,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13.63萬億元,同比增長16.9%,其中,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5.5%;“專精特新”企業貸款余額分別為4.17萬億元,同比增長15%;普惠小微貸款余額為32.1萬億元,同比增長17%。以上貸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
但業內專家也提醒,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加快,傳統上高度依賴于信貸資金的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等貸款“大塊頭”逐漸調整,反映到信貸數據上是不增長甚至收縮,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等新動能領域貸款需求短期內難以完全接續,補不上傳統領域貸款下降形成的“坑”,導致信貸增長出現波動。
隨著經濟逐步恢復良性循環,有效融資需求也將回升。業內專家認為,前期政策效果還在逐步顯現,將帶動有效需求復蘇回升。未來經濟政策著力點將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以提振消費為重點擴大內需,隨著消費恢復,經濟循環會更加順暢,也將創造出新的有效融資需求。
“擠水分”效果仍在顯現
在權威人士看來,短期而言,金融數據擠水分對總量指標仍會產生影響。M2、M1等貨幣供應量指標增速今年以來有所放緩,有相當程度上是受此因素影響,部分虛增的存貸款擠掉后,金融數據會出現一定回落。
尤其是考慮到前期企業活期存款中,有一部分通過手工補息獲取了相對高些的收益,這些行為規范后,企業活期存款出現下降,有些還在逐步向理財轉化,這方面的影響會持續顯現,導致近幾個月M1持續回落。
同時,“擠水分”促進金融總量數據更真更實。權威人士稱,過去一段時期,企業債務增長中有一部分資金存在空轉,企業貸款后直接轉化為存款,并沒有拉動投資及作用于實體經濟。在金融管理部門對這些行為規范后,存款收益和預期投資回報率的比價關系發生變化,套利空間消失,部分企業資金騰挪出來擴大投資、增加研發投入等,未來會更有利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有某制藥企業反映,在規范手工補息后,該企業將存在某大行2億元存款提取出來用于新建生產車間、購買相關設備以擴大再生產。
“擠水分”還有利于金融經濟的良性互動。業內專家認為,金融數據“擠水分”也有助于解開企業賬款拖欠“連環套”,提高企業資金周轉效率,更好滿足經營主體有效融資需求,提升金融服務質量與水平。 (文/夏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