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 董自倫】琴書,又名蘇北琴書、蘇北揚琴或絲弦,是連云港市主要曲藝曲種之一,分布于贛榆、東海、灌云及市區,清代末年由山東魯西南傳入安徽泗縣,吸收了當地老鳳陽歌等民間小曲,而后由藝人攜入江蘇北部,與當地民歌小調結合發展而成。
蘇北琴書是一種以唱為主、兼帶說表的曲種,唱腔曲調纖細優美,抑揚頓挫,既可敘事,又能抒情,基本版式為慢板、流水板兩種,基本曲調為四句腔及鳳陽歌,旋律與語言結合較為緊密,唱詞多為十字句、七字句和垛字句三種,上下句之間合轍押韻,可一氣呵成。基本表演方式有單口、對口或群口,單口亦稱單腳梆,即一人表演,自拉墜胡,腳踏木板擊節伴奏;對口一般由兩人搭配,一人拉墜胡,一人擊琴打板;群口即一人敲琴打板,其余人分別演奏墜胡、京二胡、笙、柳琴、古箏等。表演者既是伴奏員,又是演員,表演時分扮故事中的角色,或獨白,或對話,或獨唱,或對唱,亦可根據故事發展和人物形象塑造的需求跳進跳出。
由于使用的方言不同,蘇北琴書又形成南北兩種風格不同的演唱流派,即琴書表演中所謂的“南門”與“北門”,北門是指屬于北方方言語系的琴書藝人,吸收該方言區的民間音樂和地方戲曲音樂,充實本門藝術,豐富自己的唱腔,演唱風格以高亢激越、粗獷豪放見長;南門是指屬于江淮方言語系的琴書藝人,吸收一些當地的民間小調等音樂成分,風格以細膩委婉、陰柔之美見長。
連云港市的琴書演唱源遠流長。清光緒五年(1880年),一位唱揚琴的陶老藝人到贛榆區黑林鎮趕大吳山廟會,因其演唱技藝高超,學藝者接踵而至。琴書藝人孫芝美、榮鳳樓便從藝于這一時期,二人幼年學藝,對藝術精益求精,為蘇北琴書唱腔的創新和在表演上的發展卓有建樹,榮鳳樓也因此而博得了“蓋海州”“蓋江蘇”的美譽。對連云港市琴書藝術發展起過重要推動作用的藝人還有汪培清,民國14年(1925年),他在東海、贛榆等地從事演唱活動,不僅擅演琴書,而且廣收弟子,精心傳藝長達40余載,所傳弟子近百人,被廣大琴書藝人稱為“師老爹”。蘇北琴書的曲目極為豐富,僅連云港地區就流傳百余種。題材主要來源于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現代小說、新人新事,如《江寧府》《孟姜女哭長城》《豬八戒拱地》等。
新中國成立后,琴書藝人積極配合黨的中心工作開展演唱活動,1952年,東海縣琴書藝人深入城鄉,演唱反映抗美援朝、反對細菌戰以及中蘇友好等內容的新版節目。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年輕一代優秀的琴書藝人也脫穎而出,積極新編說唱現代琴書《敵后武工隊》《平原槍聲》《海島女民兵》等。劉培蘭老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劉培蘭,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連云港市曲藝雜技家協會理事兼琴書委員會主任、東海縣曲藝家協會主席。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她拜山東省琴書藝人李佃奎先生為師,學唱《包公案》《劉公案》等幾十部傳統書目,成為陸門蘇北琴書第六代傳人。2014年,她在第八屆中國曲藝節演唱琴書《血書白綾記》選段。2016年5月6日,榮獲市文聯“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2018年11月1日,市文聯舉行《劉培蘭琴書唱詞集》首發式暨作品研討會。
由劉培蘭老師演唱、秦玉快先生整理的蘇北琴書《招風樹》,是繼其對琴書《血書白綾記》整理出版后的又一部長篇書目,敘述了清朝乾隆年間,大臣劉墉到歸德府放糧,年余未歸,其間奸臣和珅奏本,污蔑劉墉放糧小米摻沙坑害百姓,并陷害劉墉在歸德府招兵買馬,聚草屯糧,企圖謀反,推翻大清江山,改朝換代。乾隆帝遂派欽差大臣赴河南歸德府暗查,不料又三月過去,依然音信杳無。無奈之下,乾隆帝只好親赴河南歸德府私訪。途中,在招風樹下偶遇民女于素英,知曉了該女婆家冤情以及和珅之子和貴無惡不作、欺壓百姓,積蓄糧草,招買兵馬,準備謀反北京,篡奪大清皇位。得知乾隆帝來歸德府微服私訪,和貴認為時機已到,遂帶領兵馬到處搜索,后在彭玉龍家發現乾隆行蹤,即以帶其去和家作客為名,將其騙至家中。到家后,和貴一反常態,真面目暴露,將乾隆帝推入狗圈、鷹棚和籠蒸,手段殘忍,無所不用其極。正在萬分危急情勢下,彭玉龍將乾隆帝圣旨送給了劉墉。劉墉得知皇上遭難,迅速帶兵前往營救。營救過程艱難曲折。后乾隆得救,終將反叛者和奸臣正法,正義得到了伸張。
蘇北琴書《招風樹》主題突出,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懸念迭起,曲折感人;人物形象飽滿,個性鮮明,引人入勝。尤其乾隆帝為民女于素英伸張正義,將不義之人繩之以法,使于家團圓,大快人心。
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姜昆在《劉培蘭琴書唱詞集》首發式暨研討會的賀詞中指出:“劉培蘭說唱藝術扎根生活沃土,鏈接萬千百姓,歌唱大千世界,弘揚時代新風,有深度、有溫度、有厚度。還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爭取更高的藝術新高度。” 相信劉培蘭老師一定會繼續發揮余熱,弘揚曲藝文化,展示民族瑰寶,發掘整理更多優秀的傳統曲目,創作更多謳歌時代新風,有深度、有溫度、有厚度的藝術作品,為繁榮港城曲藝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作者系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江蘇省快板委員會副主任、連云港市曲藝雜技家協會名譽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