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張波
時過境遷,唯有這段兒時在小城留下的記憶尤為清晰。那些年,左鄰右舍,巷頭巷尾的小伙伴們玩得熟透了,遠一點的,能與隔上一條馬路,甚至長長一條街那邊的孩子們混到一塊玩。
玩著玩著,自家巷弄的名號也就成了那個年紀上互相攀比、打趣、爭斗的一份最青澀的虛榮。
也怪前人給這些個大大小小、寬寬窄窄的巷弄起了那么奇離古怪的名號。有群小伙伴住在名叫蛤蟆院的巷子里,玩得好的時候也就罷了,一旦鬧了別扭,他們家那條巷子的名號不依不饒地會被對方戲弄、嘲笑。蛤蟆院里的孩子常?;丶覇栕约旱母改福焊蓡崞≡谶@兒?父母們壓根兒也不當回事,莞爾一笑:不就是個名號嗎,當真還會成蛤蟆了?
那邊“棒槌營”的孩子們倒是曾經有過一段風光、威武的短暫榮耀期,誰也不敢招惹“棒槌營”里走出來的孩子們,名號就像他們捏著的小拳頭,聽上去有股子狠勁兒。說它短暫,是因為后來“棒槌”是用來笑話人家木頭腦袋、
做事呆板的意思。“棒槌營”的孩子們頓時少了幾分硬朗。
比起這兩條巷子的名號,像“梳兒巷”“簸箕巷”也就顯得不那么扎眼了。
有段時間,最橫的要數從“大爸爸”巷橫著走出來的那群帶著強大氣場的孩子們了。看他們個個像只驕傲的小公雞,就連稚嫩的童聲里都帶著“爸爸”們才會有的那種居高臨下的腔調。
相形見絀,另一條街上“小爸爸”巷走出來的孩兒們,明顯就英雄氣短,起碼跟“大爸爸”巷里的孩子們一比較,“小爸爸”就小上一大截子。
這群孩子長大后,偶爾湊到一起,再聊起當年的樁樁糗事,都能笑得噴出飯來。
小城的地名兒、街名兒、巷名兒,其實都有它的典故和來歷,只是那個時候,孩子們不求甚解,只往字面上講究個名號、排場或是虛榮。如今細細琢磨,一個城市的街頭巷尾透出的種種名號,也代表著一個時代,講述著世代相傳的傳奇故事。名號大小并不重要,只要有文化內涵、民俗底蘊、人文精髓,這個名號就有價值,就具有傳世意義。
這些雖說叫起來不硬朗、不鮮亮的名號,卻讓人有種綿長的懷舊感、親近感,有種對小城青澀的眷念和感懷,常常會有一種期待與它邂逅的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