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洋大學文法學院中文182 吳雨含
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
如果詩里的雨巷印上了憂愁,那么港城老城區的小巷,喧鬧著奔忙,可能缺少了一分浪漫。
對這里的居住民來說,它蒼老,卻是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小巷的界限,恐怕就是一條河邊的小路、一片隨意搭建的籬笆田,不知哪里生出的棍與木板,隔出了兩個世界。
小巷的旁邊便是小區的居民樓,相比之下,小巷發霉的墻面、殘留的窗沿和滴水的屋檐,都顯得有些不堪。
坑坑洼洼的水泥路不時地積水,人們走的路線曲折得像是在平地上踩高蹺,最常見的情景便是,居住在這里的大爺大媽們,抑或是他們下班歸來的孩子,提著一個又一個白色的小塑料袋,回家準備一家的晚餐。
生活,是活出自己的腔調,可能那塊老舊的砧板,就掛在廚房墻壁上。一個煤爐托著茶壺,一會兒就升起裊裊的炊煙,它就這樣默默地陪伴,吞吐歲月的繾綣。
老人和藹得讓人想要就在這里,一待就是一個下午,坐在小馬扎上晃一晃、聊聊天,就像我們去的時候,老人對著鏡頭招了招手。被歲月奪走了牙齒卻擁有最美的笑臉,細節無一不顯示小巷人民的智慧,晾衣繩不過是棍上的系帶,陽臺殘破的窗戶就索性給它通風,需要風干的食物隨意擺放在窗臺,一切都顯得老舊卻又溫馨。
人情,是難以言說的記憶。我相信這里的小土狗最是通人情,時而依偎在老人的腳邊,時而與鄰居家的小狗嬉戲,然后一起對陌生的鏡頭保持著好奇,這只土灰色的小狗的表情包,可能會被發展成小巷的網紅。
鄰里的熱情,就像一個大家族的親密,女人低頭逗逗孩子,男人跟在后面打理繁瑣與安全。毛線帽、布套袖、花罩衣,一切關于長輩的記憶都能在這里被喚起。
相依走過半輩子的老人,正在買菜回家的路上,閑談了兒女的家事,免不了一輩子的操勞擔心,地上的窨井蓋被過路的自行車壓得咕咚作響,誰先意識到了便會拽拽老伴的衣袖說避開點,讓一讓。
巷口有一座古老小橋,是許多居民必經的通道,灰色的石板臺階,不知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雨為有限的行人無限地擺渡。
來往的居民過往,在悠長、悠長又古老的小巷,住在這里的人們,習慣了這里熟悉的夢鄉。